第20版:全域党建·大兴安岭地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12月23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呼玛县: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2024年12月23日 第 20 版)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坚持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强化思想引领和责任落实,积极发挥组织优势,不断凝聚组织力量,推动资源向乡村汇集,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用好“三张清单”

  拧紧乡村振兴责任链

  呼玛县压实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县、乡、村三级协同发力,高效推进乡村振兴。

  用好县级“责任清单”。明确县委抓乡促村职责16条,配齐乡村基层班子成员342人;加强工作保障,每年投入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经费,全覆盖培训乡村干部;开展“富强美好八十计”“比武打擂”“交叉互检”,推动54个村党组织建设实现规范化。

  用好书记“项目清单”。设立县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子项目”,乡镇党委书记“分项目”共23个,县委书记带头下乡进村调研指导13次,各级党员干部建立党建联系点39个,解决村级问题149件,完成群众“微心愿”273个。

  用好村级“权力清单”。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晒”出清单事项101项;延伸“村党组织班子监督管理制度”,创新“村务监督委员会管理办法”,赋予监督委员会成员质询、审核等5项权力,推动乡纪委与村党组织实行监审联动,打通监督神经末梢。

  坚持“三管齐下”

  打造乡村振兴指挥部

  呼玛县深化“红心永向党·奉献在边疆”党建载体,巩固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质量,全面建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严管书记,育好“领头雁”。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比武练兵”,持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学、教、讲、干”能力;搭建激励平台,落实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政策,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补贴增长70%以上,6名村党组织书记实现学历提升。

  严管支部,建好“主阵地”。推行组工干部包乡抓村,开展“学研提·强比促”活动,形成“垂直”教育管理模式,强力压实村级组织制度落实。实施党组织阵地三年提升工程,融合红色抗联、知青下乡、鄂伦春民族等地域文化,打造5处集教育、活动、议事、服务为一体的党建阵地,形成“党旗红沿江”等党建品牌矩阵,持续推动组织建设、村容村貌、乡风文明晋位升级,西山口村、红边村、沿江村等11个村被评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村。

  严管队伍,用好“生力军”。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牵引作用,争取帮扶单位支持,解决村级难题43项,引领农户发展河蟹、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和农特山产品加工,户均增收2500元。用好实习实训基地,聘请省内专业学科带头人授课,激发农民想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邀请省、地、县三级科技特派员,采取“集中授课、田间实践、专题解答”工作法,指导210户农户发展中草药种植,实现产值7500万元。

  整合“三小资源”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呼玛县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小网格”“小榜样”“小平台”的作用,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同心圆”。

  “小网格”托起“大服务”。建立网格党小组85个,设立党员中心户112户,实行“网格+警格”管理模式,选派54名派出所干警下沉农村网格,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多岗合一”网格治理体系,收集社情民意810条,疏通民生堵点135个。

  “小榜样”积聚“大能量”。选树“八员”示范户326户,带动800余名农民党员亮身份、践承诺,解决群众急事、难事2200余件;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红黑榜”“乡村积分制”活动。

  “小平台”产出“大效能”。建成“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推行“互联网+党建”管理模式,公开村级事务217条,构建起“党员+群众”“线上+掌上”监督议事平台;整合信访、民政等部门力量,征集群众意见269条,修改村规民约174条,化解矛盾纠纷974件。完善村、乡镇、专班三级矛盾纠纷调处流程,村民运用“兴安和”小程序反映问题,专班分派法官回复处理,实现一“键”就到、“码”上就办,今年矛盾起诉率同比2021年下降58.48%。

  聚焦“三链联动”

  打赢乡村振兴主动仗

  呼玛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资源、党建优势向产业链集聚,激发党建强链、延链的内生力,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党员抓服务,做强“传统农业链”。成立农技战线党员突击队,创新党员联系到户、政策落实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三到户”机制,粮食播种面积达744.67平方公里;推进质量、科技、绿色、品牌“四个农业”建设,打造“高寒生态农业之乡”优势品牌。

  支部先蹚路,做大“生态经济链”。推广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方式,发展金莲花、杜鹃花、芍药花的“三花经济”,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引领+企业研发+园区基地扩繁+农户大面积种植”经营模式,带动57户脱贫户代育种植兴安杜鹃幼苗103万株,推出养生花茶伴手礼,实现农户增收309万元。依托土壤气候条件,三卡乡星山村、北疆乡象山村等村引进特色汉麻产业,种植面积38平方公里,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

  联建促多赢,做优“融合产业链”。深化村村联合、村企联盟、机关联动“三联”共建,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金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等集体经济产业23个;坚持“一村一品”,发挥“炕沿”“小木屋”“菜园”等民俗特色,开发具有东北独特魅力风格的乡村民宿体系,今年新增民宿41家,村民增加收入430万元;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实行“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耕展示”发展模式,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切实以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