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4年11月18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一曲舞罢,生活依旧

——读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儿女风云录》

■胡胜盼 《中国城市报》(2024年11月18日 第 23 版)

  提起著名作家王安忆,人们总会很自然地想到她的代表作《长恨歌》。1996年,以“上海小姐”王琦瑶为主角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出版。2000年,该部作品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长恨歌》推出近30年后,王安忆又全新推出以上海“老爷叔”瑟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儿女风云录》。一部长篇,数十载浮华。这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文明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希望与救赎的小说。

  《儿女风云录》,小说的书名起得颇有内涵。“儿女”代表微观视角,“风云”象征宏观视角。两者融合,绵密的文字落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书写中,勾勒出了老上海弄堂里一个“老爷叔”身上承载的沧桑与嬗变。作品像一幅由深深浅浅的线条构成的白描画,没有浓墨重彩、繁复炫目的大场面,只有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又如何成为“老爷叔”的人生过往。作者于历史的罅隙间,一点点淘洗出了世事的印记。

  小说围绕“老爷叔”瑟的一生展开叙述。对于瑟,作者评价:“他这一辈子,都是在浮泛中度过,浮泛的幸和不幸,浮泛的情和无情,浮泛的爱欲和禁欲,他就是个浮泛的人,不曾有深刻的理性的经验,险些儿开蒙,方要下脚,又收住,滑过去,回到水平线上。”出身富贵,少年时家道中落,中年时妻离子散,又遭父母故去,孑然一身的瑟穿梭在舞厅里,演绎着属于他个人的悲欢离合、曲终人散。瑟是一个带有典型上海地域色彩的角色形象。他孱弱的人生背后,是席卷了整片大地的时代浪潮,是裹挟无数人复杂人生的命运齿轮。作者通过细腻的日常生活描写,刻画出一派真实的社会生活景象。王安忆对细节的捕捉,赋予了小说极强的生活质感。“老爷叔”的一生,是一部个人与时代命运交织的编年史,跌宕起伏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段既有个体化又有集体性的城市记忆。

  上海滩潮起潮落,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瑟的人生际遇起起落落,在他周围又生活着一群各式各样的人。柯柯、阿陆头、黑三、阿郭、“埃塞俄比亚”“啧啧”等,他们的人生都有残缺,都是这座霓虹闪烁的大都市中的小人物。在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物如何在一波三折中巧合却又伤感地适应了时代,无数段生活日常反映出的变迁,既体现了历史潮流对个体的冲刷,也看到了个体在挣扎与困苦中呈现出的生命力。“阿郭”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某富贵人家的私人司机。瑟在童年时与“阿郭”机缘相遇,从此一生相伴。作者在书中写道:“大半辈子过去,最最不堪的当口,也会有不期然的救赎。”“阿郭”是瑟人生低谷时期的救赎源泉,正因为“阿郭”的存在,才让瑟的周围多了一些暖意。“阿陆头”是与瑟的命运多次交织的女性角色。“阿陆头”独立、坚韧的性格底色和同样喜欢跳拉丁舞的爱好,为小说故事情节推动和故事氛围营造,以及在增强小说戏剧性、可读性方面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

  《儿女风云录》有着醇浓的“上海味道”。这不单单体现在作品仍然是王安忆在“舒适区”内所展现的有着几十年时间跨度的海派人物故事,而且更多体现在具体的写作细节和内容的血肉肌理上。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王安忆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上海文化气息。以往作品中,她对上海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方言俗语、风俗习惯等都有着深入的描写。从《长恨歌》到《儿女风云录》,王安忆拨弄时间轴,观察众生相,撰写“上海史”。从“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到海派“老爷叔”瑟的一生,作者在跨越近30年后再度为上海作传,通过书写上海男女的一生,呈现上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千禧年之后的变迁印痕,挖掘上海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的性格、气质,以及皱纹和表情。《儿女风云录》无疑也是一部以上海为地理坐标,表现上海样貌、描写上海百态的长篇小说。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上海在变,人们的生活以及精神面貌也在变。《儿女风云录》飘散着一股疏离感和孤独感,但结尾又给读者留下了一抹亮色。这部小说相较于王安忆的《长恨歌》《考工记》等作品,在对待历史上少了几分风华零落的伤春悲秋、感性之谈,多了几分阅世之后的真知灼见与悲悯情怀。正如作家冀宏伟的评论:“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在世事更迭、苍青覆苔的故物故人故事里,既散发着历史的余温,也回荡着现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