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身边有个“滩”

■朱 辉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9月30日   第 16 版)

  我小时候就知道上海常被称为“上海滩”。问大人们上海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外号?没人说得清楚。我只好自己琢磨,觉得上海的外滩很出名,或许因此有了“上海滩”的称呼。

  

  上海又被称为“大上海”,当年我对此也颇有疑惑——我们住的房子都很小,马路也很窄,里弄空间更是局促,没有什么地方显出“大”。好在外滩确实很大,每天晚饭后,爷爷都会带着我去散步,日复一日,我都没有觉得走得厌倦。这也可能与沿路壮观的建筑景观有关——外滩矗立着52幢不同风格的老建筑,拥有“万国建筑博览群”美誉。

  

  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繁花》热播。剧中宝总每天在和平饭店进进出出,让这座酒店名声大噪。那时候常有人问我去过那儿吗?我没有进去过,但无数次从它门口经过。

  

  和平饭店之所以出名,与它资格老很有关联。它的前身是中央饭店,由英国人帕克沃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创办。历史如此悠久的现代酒店,放眼中国很难找到“同类项”。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不少上海市民的眼里,和平饭店并不是最高档的,相比之下,国际饭店高档得多。原因也很简单,和平饭店共11层,国际饭店则有24层,更气派。从1934年建成投入使用,一直到1982年,国际饭店都是上海市内的最高建筑。那年头建筑物的高度也能被换算成“档次”。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看事物的眼光变了,底蕴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外滩走累了,想找个地方坐坐,黄浦公园是个好去处。黄浦公园虽然不大,几分钟就能走穿,视野却很好。人们身处其中,既能看到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也能看到苏州河入黄浦江的颜色变化。

  

  我小时候,黄浦公园里没什么好玩的,但它在那时的小学课本上出现过。黄浦公园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园林。1868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夏礼与上海道台丁日昌磋商,填滩建成了黄浦公园。这位巴夏礼曾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电影《火烧圆明园》里。电影里英国外交使团负责人巴夏礼十分傲慢,清朝大将僧格林沁逼他比赛摔跤,结果巴夏礼被僧格林沁摔得鼻青脸肿……记得当年看到这一节,影院内掌声雷动——这是整部影片里最让人痛快的桥段。

  

  外滩的1.5公里风景,每一处都能挖掘出丰富的历史底蕴。这使得它后来虽经常被模仿,却始终难被超越。

  

  上世纪70年代,全国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寥寥无几,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情况则大有改变。武汉人开始自信地喊出“大武汉”,后来称“大”的城市越来越多,百花齐放。

  

  长江贯穿武汉,武汉因此有了大面积的江滩。然而这些江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那么荒芜着,杂草丛生,这与“大武汉”的形象着实不符。于是在本世纪初,武汉从汉口开始整治建设江滩公园。经过20多年建设,武汉陆续建成了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洪山江滩、硚口江滩,沿江绵延几十公里。今年中秋节放焰火,仅武昌江滩据说就去了80万人看烟花秀,场面的确称得上大气。

  

  其实不仅武汉,近些年来,不少城市沿江、沿河都建起了各种各样的“滩”,都是地带狭长的超级公园。因为体量大,所以能容纳数以万计的市民于同一时段在江边、河边漫步休闲。

  

  草坪、座椅、健身器材……一些城市的“滩”,布局和基本设施大同小异。只是依据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滩”的大小有所不同。我这两年回过上海几次,再去更加繁华的外滩走走,却完全没有产生“千城一面”的感觉。上海的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新建筑也没有做成清一色的“矩阵丛林”;地标建筑各有不同曲线,不会使游客滋生审美疲劳。

  

  与许多地方的“滩”不同,上海外滩有着独特的地貌。黄浦江的江面不宽不窄,站在一岸能隐约看到对岸的繁华街景。江水就在防护栏之下,淡淡的湿润气息随风便能飘进游人鼻中。到了涨水时节,江中的大轮船高于街面,仿佛就在街上驶过,有一种《盗梦空间》般的梦幻视觉效果。这些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即便投入再多资金,也很难仿制出来。

  

  20多年前,武汉没有去仿制上海外滩,而是一心一意将属于自己的“大”做到极致,倒也形成了辨识度。虽然一些中小城市的“滩”,某一段也许和武汉江滩非常相似,但如果用无人机航拍,武汉江滩展现出的则是独一无二的视觉震撼。

  

  要建一座城,首先就得有水源,所以每座城起码会有一条河,哪怕是护城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去江边、河边走走,渐渐成了一种生活刚需。四五十年前,全国没有几座城市有这样的公共休闲地,而如今大多数的城市,居民身边都有了一个“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