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中,为社区赋能,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前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秉持“需由民提、事由民议、策由民定、效由民评”的原则,推行能人工作法,通过组织赋能、资源赋能、共治赋能三个维度发力,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难题,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向内增力全链培养赋能
“我们都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听起来更有共鸣感。”近日,盘龙区第一期“头雁讲堂”专题培训班结束后,东华街道小龙路社区党委书记李蕊说。
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情况千变万化、遇到的问题千头万绪,拥有过硬的履职本领至关重要。针对社区工作者能力不足的问题,盘龙区实施开展社区(村)干部“360”雁阵培养计划,更加突出系统性和规划性,将社区(村)干部分为“头雁”“群雁”“雏雁”三类,由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各开展不少于60天的培养锻炼。区级突出导向性培养,重点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体系思维和统筹协调能力;街道突出递进式培养,重点强化履职能力培训,提高履职本领;社区突出实践化培养,重点强化服务居民群众意识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遴选“头雁”库中22人到市级“名书记”工作室跟班锻炼,选派5人参与区级重点项目推进,通过分层分类培养锻炼,为227名社区(村)干部成长铺路搭桥。通过培优“头雁”、提升“群雁”、赋能“雏雁”,全力构建社区(村)干部梯次培养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社区(村)工作者队伍。
此外,在全省“三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的基础上,盘龙区不断优化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积分管理核定办法,增加积分评定维度,取消级和档的“天花板”,进一步提高薪酬待遇。拓宽晋升渠道,将优秀社区(村)工作者定向招聘到街道事业编岗位,最大程度调动社区(村)队伍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定向招录事业人员继续留任机制,定向招录事业人员试用期继续留任原社区(村),进一步保证社区(村)工作延续性。建立岗位适配考核和退出制度,通过综合评定考准考实定向事业编人员担当表现,结合试用期工作表现和考核情况,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按照因岗择人、人岗相适原则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用事业留人、用实绩量人、用待遇留人,真正让社区(村)工作者“留得下、稳得住、干得好”。
向上借力党建资源融合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保证。盘龙区作为省会城市主城区,辖区公共单位多、资源丰富。如何让社区一根针有效地撬动各方力量助力基层治理?近年来,盘龙区依托党建工作的主引擎功能,搭建“兼职委员制”、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开放式党建互动平台,通过党建融合聚力,推动政策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不断聚焦到基层治理第一线。
推动政策资源融合共促。盘龙区立足解决基层困难问题,依托“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区直部门力量下沉到网格,统筹抓好监测监督、公共服务、社会安全、城乡治理、宣教动员等重点工作;同时,创新实施公务员“新竹成林”计划,择优选派街道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助理,在重大项目中,打破岗位分工,混编分组进入社区、面对群众一线开展工作,通过把各类政策和人才资源沉下去,把优秀的干部派下去,让基层治理有“劲”更有“径”。
推动行政资源融合共促。实施开展党建引领社区嵌入式服务,积极引入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儿童娱乐等群众急需紧缺的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合伙人+基金”的空间合作模式,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立足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通过组建帮帮团的方式,将发改、财政、司法、政务服务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资源融合起来,把部门的各类服务下沉至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延伸至群众身边。
推动社会资源融合共促。针对社会资源与基层分立、断联等问题,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走访服务、阵地支持等形式,强化与辖区单位、团体联络互动和情感交流,组织动员120余个企事业单位、370余个市场主体、150余个社会组织与驻地社区“合伙”,形成“红色合伙人”“物业合伙人”“公益合伙人”等联系纽带。通过搭建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供需发布、项目对接、资金集聚、人才引进等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撬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投入基层一线,实现资源整体利用的效能最大化,推动社区与各治理主体优势互补、互助合作、共生共赢,全面壮大社区治理力量。
向外引力挖掘能人共治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龙江社区党委书记李志红说:“我们辖区有一万余人,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8名,把党员群众组织凝聚起来,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改进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作为一个新建城市社区,龙江社区将“社区包办”转变为“群众自治”,将“社区主导”转变为“社区引导”,将“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发掘培养有引领带头作用的社区能人参与社区治理,组建“党员智囊团”和社区“能人库”,解决物业服务、矛盾隐患等各类问题181件。
针对社区缺人、缺力量,“小马拉不动车”的现实困境,根据昆明市关于在社区开展治理人才召集的相关工作要求,盘龙区推行社区能人工作法,挖掘、动员社区治理人才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发挥专业、技能等特长,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挑能人、聚能人,为社区治理引力量。盘龙区实施开展“百里挑一”计划,通过争取10%居民骨干带头示范、影响20%热心群众发挥能人效应、带动70%普通群众自主参与的“127”群众工作法,畅通组织推荐、居民推优、个人自荐等渠道,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通过个人自荐,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社区各类自治组织、居民群众中发布招募令;通过居民推荐,有效利用支部选举、网格摸排、居民访谈等举荐推优结果;通过组织发现,从群众组织及基层治理攻坚项目中深挖居民党员骨干。有效发掘培养有引领带头作用的社区能人2000余人,组建“基层治理先锋队”,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心理咨询等4类13项服务活动,不断缓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问题。
强关爱、赋能量,为社区治理育新机。结合社区能人在社区活动中表现情况,将社区能人的贡献度和诚信度积累为“社区信用”,作为社区能人现实表现的证明,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社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对“能人”治理中涌现出的200余名优秀代表进行表彰,传递榜样力量,激活社区治理正能量。通过社区居民简报、社区网格微信群等定期宣传发布社区能人的事迹和贡献,不断吸引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将能人服务与社区“金豆”积分兑换服务相结合,不断调动社区能人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让能人服务不打烊;同时,联动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农业大学等师资力量,开展能人赋能培训,不断增强能人参与治理的专业度。“网上有个很火的词叫‘双向奔赴’,我们和社区的关系正是如此。社区为我们提供平台,我们也在发挥所长,每天过得很充实。”老党员、退休医生姬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