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增绿治水 宜居宜游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26日   第 12 版)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体育公园风光鸟瞰。彭小帆摄

  “我在附近住了20多年,眼看着这里从旧厂房变成了绿色公园。这样的暖心工程,真是办到了居民的心坎儿上!”每天傍晚,家住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辛兴社区的王敏总会带着小孙女到东辛公园遛弯儿。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东辛公园通过完善园路体系、拓展健身空间、丰富植物层次、美化建筑立面等具体措施,让周边居民切身收获“推门见绿,移步是景”的宜居环境。

  

  作为退海之地,“电线杆子比树多”曾是东营区绿化之难的真实写照。而现在,该区大部分景观绿化树种成活率达到98%以上,引种驯化白蜡、国槐等耐盐碱植物,栽种城市绿化植物400余种,年均造林绿化面积达1460亩以上,构筑起网、带、片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近年来,东营区持续在公园城市发展上增墨添笔,构建起大、中、小微景互补及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园体系,打造了园景相绕、林路相衬的公园城市格局,让生态彻底融入城市、让群众更加亲近自然。

  

  东营区持续深挖城市灰色低效空间,利用建筑群间裸露土地、井场周边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改造建设了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全力推进城市的“灰边土角”变“金边银角”。无论是“顶流打卡地”泮水公园,还是供广大学子游玩学习两不误的生态文明科普公园,抑或串起都市繁华与自然繁花的嬉水公园,以及承载30余年油田记忆的钻井公园……每一个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都将油城居民的幸福感拉满。

  

  以绿串城,绿城一体。近年来,东营区以入选山东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为契机,打破“盐碱地是绿化禁区”的常规思维,将公园建设纳入城市片区更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园体系建设要求,累计建设100余处既贴近市民生活又美化城市的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由50.75%提高至92%,蓝绿空间占比达50%;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昔日的盐碱滩正加快向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华丽蝶变。

  

  “水清了,空气也好了,曾经的‘垃圾河’变成了碧水河,大伙儿生活都舒心多了。”正在东营河畔遛弯儿的居民王先生说。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背后,东营河也曾遭受过水环境恶化的“劫难”: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沿岸工厂废水、生活污水混排引起河水黑臭,私搭乱建问题突出,河道风貌毁损。截污治污、清淤护砌、腾退岸线、生态修复……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自2020年起,东营区相继实施东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配套完善了人行道、绿道、照明、雨污水管线、标识系统等市政设施。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让东营河重焕生机,绿色风采不断凸显。

  

  东营河的美好蜕变,是东营区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东营区境内水系发达,纵横交错的河道管网在为居民带来亲水宜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念好“治水经”才能绘好“生态图”。东营区对辖区内所有河湖、沟渠进行拉网式排查,针对排查出的乱建、乱堆、乱占等问题,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随着“清四乱”“清违清障”“清岸”以及遥感图斑疑似问题整改等系列行动的持续开展,东营区清理违法占用水域岸线超1.7万米,清违清障面积超7万平方米,一大批影响河流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被彻底解决,整体水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为持续做好水生态环境保护,东营区以河道“水长清、岸长绿、景长美”为目标,提出“河流流到哪儿,河长管到哪儿”的工作思路,实现了从区域到流域、从村到责任网络全覆盖。截至今年7月31日,东营区三级河长共巡河4506次,高标准完成巡河任务,辖区内河湖“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同时,东营区通过调控河道常态水位等方式,逐步形成水系连通、引排顺畅、利用高效的水循环体系,实现全流域水生态系统高质量修复。目前,东营区已累计改善形成5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辖区范围内11条河道全部成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