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在西湖中“打捞”爱情与人生

——读王旭烽最新中篇小说集《西湖十景》

■胡胜盼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7月15日   第 23 版)

  夏日的西湖是属于荷花的,而在茅盾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王旭烽的心里,西湖属于她的爱情。于是,翻开她的《西湖十景》,听她讲述10个爱情故事,也就打开了10种解读西湖与人生的方式。

  

  虽然名为《西湖十景》,但这并不是一套景点推介丛书,而是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解读层次的中篇小说。它们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联系,满浸江南韵味。作家从历史上的“西湖十景”出发,将地道的杭州生活、鲜活的民间传说、数十载的城市变迁融入扣人心弦的故事之中,打造了一个文学的、文化的西湖。10个故事中,《苏堤春晓》散发着温润的人性之光;《曲院风荷》有着难以压抑的爱欲挣扎;《柳浪闻莺》写美院和越剧,有声有色;《断桥残雪》借民间传说幻化现代传奇;《雷峰夕照》做了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平湖秋月》中的古琴雅韵直抵世道人心;《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钟》既有历史风云际会,也有梵语禅音;《花港观鱼》看到的是金鱼,读到的是命运;《双峰插云》听到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山水情意事,西湖风月知。“西湖十景”是西湖历史的守望者,见证四季更迭、日夜交替,包含声色意趣、花鸟鱼树、日月云光。而《西湖十景》也总是在不经意间绽放出一种淡淡的美。《断桥残雪》中写道:“那时,黛色已侵入了它石垒的肌肤,西湖稠浓墨绿,躺在它身下。它半睁着不安的眼睛,身上来去穿梭的人们,像是它不停抖动的睫毛,流露出处于危急关头的焦灼心情。”再看《雷峰夕照》:“子虚读到这里,就觉眼前红光一亮,抬起头来,远望南山。他吃惊地一下子跳了起来,仿佛梦游一般,他看到了雷峰夕照——颓然如醉翁的古塔将倾未倾,怡然自得地歪在西湖早春的斜阳中。它的背后一片淡红的天空,衬出了它黝黑的轮廓,一株老树从塔顶伸出,几点寒鸦盘旋其上……”以文字重构西湖之美,用故事连接古今之情,有诗情画意,也有俗世烟火,不得不说,读《西湖十景》,一股“再到西湖边走一走”的冲动,终归难以掩抑。

  

  一景一故事,一情一世界。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最本质的依然是爱情关系。只不过,《西湖十景》里的爱情有着哲学层面上的高度。比如《南屏晚钟》,讲述了一个与信任和背叛有关的故事。主人公紫鸽未曾想过,稀松平常的生活会因为卷入“真假雷峰塔经卷”分崩离析,而本该惺惺相惜的爱人也有刻意隐瞒的秘密。为何人类会选择隐藏与欺骗?她只能带着问题等待傍晚准时敲响的钟声。《双峰插云》里男主泰安和两位女性小米、梅涵之间的爱恨纠葛又给读者留下了细细寻味的余地。正如小说所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城市乡村的差异,大兵和秀才的差异,所有的差异都成了他们隔膜的砖墙。”爱从何起,恨因何生,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婚姻以及个人价值的辩证思考。

  

  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一直是王旭烽小说的主基调。《西湖十景》里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茶人三部曲》里的杭嘉和等形象一同构成作者关注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她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上,如尹君(《南屏晚钟》)、徐白(《平湖秋月》)、郝明(《曲苑风荷》)、“沈二傻”(《花港观鱼》)、工欲善(《柳浪闻莺》)等。他们身上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的智性和人文精神的坚守。《柳浪闻莺》如此描写工欲善:“长手长脚,寒气隐隐,面容苍白,发须整洁,若套一件竹布长衫立于扇庄柜台后面,像煞一位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亭子间学徒出身的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极为矜持之人,行事说话,半掩半藏,常常让人捉摸不定。”王旭烽以一种“错位”感写出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变时期的心理挣扎、精神苦闷,以及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对传统文化美好品质的依恋。

  

  《西湖十景》借鉴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特点,同时运用隐喻象征的写作手法,吸收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化传统为现代,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精神相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化”“实验性”特色。书里经常出现“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话说……”等传统说唱艺术、话本文学里说书人的口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花港观鱼》中那欢和她神奇的大铁杯里养的金鱼是融为一体的,鱼就是人,人也是鱼;鱼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小说中梦境的预言性、人物形象的神秘性使文本呈现出魔幻色彩,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意蕴。作者非常善于营构氛围,锈迹斑斑的历史故事在被打捞中现出斑驳的水迹,映衬着迷幻的光影,其斑斓的色彩形成一种奇妙恍惚的意境。

  

  “西湖十景”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杭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而《西湖十景》——王旭烽写给西湖的十封深情缱绻的“情书”,既是小说,也是文化读本,它在乎文学,又超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