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释《左传》 说春秋

——读何晋《君子时代的争霸》

■赵昱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7月15日   第 23 版)

  提及春秋时期,我经常联想到那几句著名的评论——“春秋无义战”“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作为中国历史君子时代的尾声,春秋不像之后的战国那样,直接地将战争原始的形态展露。然而,各方诸侯又痴迷于一个“霸主”的名号,对其趋之若鹜。这是一个君子时代的哀唱,也是一个争霸时代的兴起。

  

  《君子时代的争霸》(副标题:《左传》里的春秋史),谱出了一曲穿越时空的挽歌。该书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晋扎根于《左传》的文本,先是解读了《左传》及《春秋》的含义与特点,并对涉及的文史知识进行了简略的介绍,随即为“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作了解释,一一列举了其中涉及的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并列一章,余下之人单独列传,详细描写他们的生平事迹。

  

  书中附有《春秋大事记年表》。通过这份年表,我们能够直观认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其末尾还有数值的量化。在这些记录之中,关于战争的记录是占比最大的,关于战争的叙事,充斥着全书,这也符合我们对于这个时期的认知——争霸总是伴随着强权的崛起与军事的冲突。

  

  在春秋诸国之中,率先争霸的反而是身为小国的郑、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这样的行为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便不难理解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到来,总有其先兆。当大国纷纷寻求崛起之路时,小国就没了选择的余地——要么拼死一搏,以先发优势争夺成为大国乃至霸主的机会;要么就只能在各国之间辗转腾挪,以外交手段谋求一夕安寝。但一夕安寝是脆弱不堪的,生存仰仗着大国的鼻息,而维系着脆弱安全的外交手段本身,也会成为大国宣战的借口。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录在我们语文课本上的成功案例,而失败的一个个“烛之武”们,则失去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楚庄王的称霸,可能最出乎时人的预料。他的称霸标志着以往君子时代的面纱即将褪去。在其之前的称霸,除去率先开创霸业的郑庄公,无一例外都高举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奉天子以令不臣”。在他们的语境里,楚国本就是被视作假想敌的对象,称霸这一举措,有着对楚建立包围网、吸引周边小国归附这一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换而言之,以往的称霸,至少要以大义的名分遮羞,而楚国的称霸,则完全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以“蛮夷”的姿态参与诸侯争霸。

  

  在我看来,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预演。楚国争霸是对晋国称霸的一种回应。在国防安全受威胁的前提下,楚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与晋国开展了对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郑、陈等国的争夺,使得争霸白热化。无论是秦国放弃进军中原转而谋取西戎,还是之后的吴越争霸,都可视作是晋楚争霸的间接影响。霸主们点燃了战火,却无法决定战火将烧向何方。

  

  吴越争霸,则标志着君子时代正式完结——在“文明世界”之外的两个“蛮夷”小国,以血腥无比的方式勾心斗角,用阴谋诡计谋取胜利,然后向中原世界的各国发出挑战,毫无掩饰地用强大的武力威逼、掠夺、征服,回归战争原始的形态。温情脉脉的面纱已被扯下,取而代之的,是即将属于战国时代的血腥屠刀——这是必然的,所谓的君子精神已是不合时宜之物。只是啊,当人们经历世事变迁之后,却又无比地怀念曾经的温情。

  

  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左传》,也揭示了《左传》之中所隐藏的暗线——春秋各国是如何在争霸过程中“礼崩乐坏”的。本书内容直观、文字易读,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与历史事件,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历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