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词。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培育、壮大县域重点产业链。因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空间载体,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支撑在县域产业。所以,促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部分县域重点产业链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比较优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正加速重塑,要求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宝贵机遇,正视部分县域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链条较短等不足和问题,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进一步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而成。从实践看,我国县域中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发展路径较清晰、链条相对完整、龙头企业带动性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重点产业链,从形成、发展到壮大,都依赖创新的强力主导,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方向。例如,福建省晋江市的纺织鞋服产业链,2022年产值441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60%,占全省纺织鞋服产业产值35%。其不断做大做强的关键,就是科技赋能,将“晋江制造”变为“晋江智造”。近年来,该市打造了一批顶尖创新平台,构筑研发创新高地,陆续建设了福州大学晋江校区、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形成四大高校、九家高水平“国字号”研发平台携手共进的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努力突破掌握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及时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持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收入分配、合理流动等机制,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源源不断地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相关部门需要引导企业把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攻关、壮大人才队伍、促进成果转化,不断强化县域产业链发展的创新支撑。只要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重点产业链为主体,推进县域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必将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