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鲜明奋进精神的二七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得名,是河南省郑州市的商贸中心城区,见证着郑州的进阶跃变。同时,作为郑州中心老城区的二七区,因老旧楼院多、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频率高,基层治理相对困难。近年来,该区以创新实施“三联一创、五微共治”行动为抓手,建机制、强队伍、夯基础,全力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探索治理新路径
去年2月7日,二七广场南广场焕新亮相;3月31日,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6月1日,比亚迪城市体验中心项目开工建设;8月6日,亚细亚卓悦城开业;11月10日,丹尼斯大卫城二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一项项可感可见的变化,印证着二七区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相结合的显著效能。
“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是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城市更新必须通过城市治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作用发挥,全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更加重视以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为重点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麒洋解释。
近年来,二七商圈区域城市有机更新工作被列为郑州城市有机更新的龙头性、引领性工程,实施“脱胎换骨、内外兼修”的综合改造。《二七广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显示,通过“凝气、提质、添色”三大优化策略,扩建二七广场、规划无车区、丰富慢行区、增加特色空间,点亮城市精神,打造景观节点,提升区域形象和城市品质。
二七商圈区域城市有机更新的成果离不开二七区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创新。“截至去年12月,二七商圈联合党委共覆盖基层党组织22个、党员408名,开展结盟立约、共建共享、助企纾困等行动,形成融合贯通、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党的建设与商圈发展同频共振,为商圈发展积蓄‘红色力量’。”二七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二七区瞄准郑州市委提出的“以智能体城市建设为总平台、总抓手,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特大城市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模板”工作要求,按照“六有”标准进一步完善城运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深入推进12345政务热线、矛盾调解、智慧信访、综治维稳等平台与“二七城市运行中心系统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市域一体、上下贯通、直达网格”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建设。
搭建智慧治理平台
“苗圃街路西小游园外面占道经营,希望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去年6月,二七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接到“郑好拍”程序转过来的一个群众反映事项。之后,从相关网格员分析、派单到案件办结再到现场核实,一套流程下来,不到半天时间。而在平台上,从案件接收到受理、处置、核实通过,每个环节都被详细记录,每个案件都有迹可循。
这是二七区运用智慧网格化管理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在二七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大屏幕上,网格治理、智慧党建、智慧政务等各大板块内容一目了然。“围绕‘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工作目标,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融合、高效、共治、共享。”二七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主任靳东霞介绍,结合区域实际,二七区搭建了“1+4+7”的平台架构。“1”即党建引领,“4”即观、管、联、处四大功能模块,“7”即网格治理、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站区等特色应用场景。
近年来,二七区搭建治理“微平台”,建成一批小而精的社区级智慧平台,升级15分钟便民生活圈;开设文化“微课堂”,举办“微课堂”活动1300多次、“支部书记讲党课”670多次;举办网格“微议事”活动1200多次,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提供暖心“微关怀”,各基层党组织与网格员累计走访入户7万余次,覆盖居民10.5万多户,解决问题1800多个……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面对社区群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社区资源整合不足等新情况、新问题,二七区近年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社会联动、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方案,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拓宽社区治理服务路径。
二七区通过“微基金”激活社区治理,积极链接本地慈善资源,设立“社区治理发展(慈善)基金”,弥补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不足,切实解决社区困难群体的需求。运用“小杠杆”撬起基层联动,通过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源投入社区治理,改变基层治理中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以社区慈善基金为依托的多元联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行试点,拓宽社会资源嵌入社区治理有效渠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创新转变。
目前,二七区已注入资金11.13万元,使用率达到78.35%。“反诈宣传进社区”“惠民政务直通车”“万达公益合伙人”等一批覆盖广、受益多的社区服务项目先后在试点社区开展。
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二七区以推进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为主抓手,通过“一项运行机制聚合力、一套激励办法明标准、一场积分兑换强激励、一次评选表彰增认可、一心优化服务促提升”的“五个一”工作模式,激发广大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生态环保、文明引导、重大活动、防汛救灾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小积分”激发“大动力”,进一步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志愿奉献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