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坚持区域统筹、多层联动、条块融合,聚焦组织构建、机制保障、载体创新三个要素,努力打造“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基层党建品牌,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党的旗帜飘得更高、基层组织筑得更牢、党员形象树得更好。
以扁平化组织体系促进工作联通
针对街道社区与机关、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领域协调不顺畅、党组织联动效率不高的问题,卧龙区着力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共驻共治共建共享组织体系,推动城市党建向开放、联动、融合迈进。
面上统筹引领。先后制定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助力社区治理等文件,指引、整合城市基层各类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各类党组织成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市直、区直单位近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加社区治理工作。通过做大街道“大工委”、做活社区“大党委”、做强网格党支部、做实楼院党小组、做细单元党员户,构建街道党工委把关定向、社区党委统筹推动、网格党支部片区负责、楼院党小组点上延伸、单元中心户定岗定责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有效助推了疫情防控、创文巩卫、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工作,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片上优化互动。按照辖区居民500户左右、人口1500人左右的规模,封闭式居住小区以物业服务范围为准,城区居民区以巷道为界,城中村以居民小组管理范围为准,把全区划分为436个管理网格。以网格为基础,将居住在网格内的各类党员纳入网格党组织,将热心公益事业、有爱心的居民吸纳进“两长四员”队伍,定格、定岗、定人、定责,配备“两长四员”2800余人(“两长”即楼院长、党小组长,“四员”即卫生监督员、治安信息员、文体指导员、物业监督员)、网格志愿者队伍约1万人,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真正实现了管理无死角、服务无盲区、诉求全响应,进一步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点上对接延伸。在重点商圈、薄弱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党建引导,推动党组织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商圈党建共同体,如在中心城区建立的新华城市广场商圈联合党委有效覆盖商圈523家企业,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覆盖党员456名,使党组织由原来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升级扩展到了商务楼宇、驻区单位、青年白领等。探索建立老城区党建共同体,如位于老城区的梅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党委,引入20余家社会公益组织、35个服务项目、32支志愿者服务队,明确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把群众需求和辖区各方资源有效对接,形成居民呼叫、受理处置、办理反馈的三级“有呼必应”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把民生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以多元化保障机制强化工作支撑
针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缺人缺钱缺场所、基础保障薄弱的瓶颈制约,卧龙区聚焦重心下移,打好“组合拳”,切实强化基础、激发活力、提升功能。
强化阵地保障。开展“暖心行动”,对辖区所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探索建设开放式亲民式智能式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一批遍布城市角落、极具人气的“市民驿站”。推进网格阵地规范化建设,按照“一室多用、开放共享”原则,建设集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党群服务站132个,进一步延伸服务群众阵地,让居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红利。
抓住关键人员。以“两长四员”为中坚,各社区联合党委通过党组织定人、党建责任公示、制度机制定责,打造“三懂四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两长四员”队伍,并通过每月自评、每季互评、每年总评,评选优质服务网格、模范网格员、先锋党小组等,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履职不尽职、服务不担当的网格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处理,激发党群共同参与工作的热情。同时,全面整合网格内在职党员、五老人员、爱心人士等组建网格志愿者党建服务队,做好网格内的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引导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营造和谐互助、邻里守望的“自治文化”。
统筹财力资源。建立区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为社区投入专项运转经费,提升背街小巷面貌,建设“口袋游园”,整治老旧小区。落实网格工作经费,发放卫生监督员工作补贴,各街道每年对“两长四员”进行业务培训、学历提升、体检等。统筹整合住建、文化、政法、人力资源等部门人财物向社区下沉,深入开展“四联两聚”活动,做实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投入社区治理,直接服务居民群众,形成开放、共享、集约的社区治理体系。
以品牌化载体创新激发组织活力
卧龙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通过创新服务载体,拓展特色服务,形成了“党建引领品牌、品牌服务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铸造“卧龙先锋”品牌。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社区运用品牌化创建思维打造社区党建服务金字招牌,先后通过品牌筛选、品牌论证、品牌审定、品牌培育、品牌推介等五个步骤,成功创建了光芒爱心粥屋、119党员先锋队、爱心微联盟、公益音乐课堂等社区党建服务品牌,让广大居民享受到常态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铸造“便民秀场”品牌。大力倡导“微服务”理念,在社区创新建立“便民秀场”微服务品牌,以“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为标准,广泛征集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整合辖区内购物、家政、维修等服务资源和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等服务力量,累计开展理发、修鞋、磨刀、修伞、配钥匙等14项日常便民服务1721场,服务群众达13万余人次,及时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难题,进一步推动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相互匹配。
铸造“红色物业”品牌。探索实施“1345”工作法,围绕“一个核心”(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建强“三个平台”(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红色物业”服务平台,“卧龙先锋”党建品牌平台,“党建+红色物业”网络平台)、用好“四支队伍”(“红色物业”队伍、“两长四员”队伍、“双报到”队伍、志愿者队伍)、完善“五项制度”(党建引领机制、共驻共建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协商议事机制),扎实推动党建引领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让群众在物业提升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目前,全区539个小区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小区党组织506个,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物业缴费率、业主满意率得到明显提升,“红色物业·情牵万家”成为卧龙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