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古名窑里,从汉时起就有烧窑制陶的历史,并因此得名。这里是江西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素有“没有瑶里就没有景德镇”之说。
发源于大山里的泉溪汇聚成流,穿过古镇,被称为瑶河,最后汇入昌江。这是千百年前锁居深山的瑶里人家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
瑶里古镇缘河两岸而建,因为曾经的冷落与闭塞,后来反而保留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为瑶里紧邻古徽州地区,所以建筑是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灰墙黛瓦的村舍在绿水青山的掩映和衬托下,更显古朴自然,风韵别致。
在一座老建筑的墙上,风雨剥蚀的木板上写着一行字:“我在窑里等你很久了,你还没来。”让人浮想瑶里就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清纯女子,等待着有情之人的到来。这也让初到瑶里的人心生一份归家般的浪漫与温馨。
相比于一山之隔的婺源、祁门、黟县等地的古村镇,瑶里显得特别清幽、沉静。这种带着古朴韵味的安谧,浸入素洁、淡泊、典雅、空渺的氤氲之气,使瑶里真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数百幢明清古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它们或沿河岸、山地随坡就势,或庭院深深、曲径通幽。身处这些飞檐翘角、粉墙青瓦的人家,皆临水而居、枕河而眠。两岸之间,凭借几座或石质、或木构,或宽敞、或狭窄的桥梁沟通往来。不管是挂着大红灯笼的廊桥,还是古朴简易的木板桥,桥头几乎都有一两棵几百岁的古木,它们接受着河水的滋润,也沉默以对潺潺流过的岁月。当有衣衫鲜亮的孩童从桥上蹦蹦跳跳地跑过,那些以历史做背景的时光在一双双追逐的目光中皆鲜活亮丽起来。
东埠古街是古代窑里的中心,也是古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由几条古街和古码头组成,如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是上街头和中街头。瑶里有民谣这样描述:“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
青石或麻石板铺成的街道,以及从宅居或店铺一级级延伸到水底的石阶,被不知多少日子和步履踩过?在阳光的投影和雨后的倒影中,也不知后人能看见多少曾经的故事与传说?
步入小巷,不免让人感到逼仄,小巷窄处仅容迎面相遇的两人侧身而过。相互勾连的小巷七拐八弯,在沧桑的古居中生出幽密之感,又极易让新入者迷路失途。有老人倚坐在门前的阳光下,或与邻居唠嗑,或闭目养神;一两只狗或猫偎依在他们脚边,山中的日月成了令现代人称羡的慢时光。
在铺镶着鹅卵石或青石板的街巷中行走,那种古朴与宁静的气息弥散,带着一些熟悉又亲近的气质,几乎让人相信:前生或者梦里,就在此生息过、爱过。
路边或民居深处的几座祠堂、古戏台、名士望族的宅院,让人驻足凝望。其中,程氏宗祠是瑶里比较引人注目的一座精美绝仑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明代中叶,重修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依然保持着旧日模样。背靠狮山、面临瑶河的程氏宗祠,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筑内砖雕、石雕和木雕题材丰富、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因这里世代居住的程氏子孙是唐代开国元勋程咬金的后裔,所以祠堂中的屋梁上有很多关于程咬金的木雕图案。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二字,既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亦彰显了瑶里今日之民风。
在瑶里,自然要去看看古窑址。遗址在古镇东北,称龙窑。
我站在数以百计的一处处古窑遗址前,遥想当年窑火熊熊,热烈不息,大山之间烟雾升腾,该是怎样的一种辉煌之景?古街青石板上独轮车压出的凹痕,以及古时朝廷为整顿瓷土运输而发布的告示石刻碑碣等,皆佐证着曾经的繁华。
瑶里制瓷中心的地位是至宋元时期,随着景德镇的崛起而被慢慢取代、趋于静寂的。
曾经兴旺的窑火熄灭了,却早已把一段历史与文化,图案般地烧烙在瓷片上。古道和瑶河上商旅的身影虽已消逝,可古代丝绸之路远涉重洋与大漠荒野的航船与驼队中,不知流传下多少关于瑶里的神话?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是白居易著名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的句子。可见早在唐代,浮梁之茶就已名声在外了。浮梁之茶出何处?云遮雾绕大山深处的瑶里也。
到瑶里,可寻一古宅临水处,泡上一壶好茶,要上一碟地方特色佳肴苦槠豆腐或是碱水粑,品味间,看云雾轻抚青山,听溪流淙淙潺潺,闻水湄花香阵阵,听林中鸟语啾啾……这真是时光漫漫浮云去,如梦瑶里等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