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8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旧屋雨季”不再来

■张子焕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8月07日   第 24 版)

  “独坐窗前听风雨,雨打芭蕉声声泣。”天阴了,一串串雨从天而降,或奔放酣畅、或细密缠绵,将天地化作朦胧的模样。每每此时,我便站在新家的客厅中,透过宽大明亮的落地窗,尽情看飞雨飘飘洒洒,或凝神听小雨淅淅沥沥。

  

  每次或看或听窗外落雨,我都感慨良多,这其中既有昨天的苦涩、今天的甜美,也有对明天的憧憬……看着听着,泪水便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但这泪水是甜的,它洗刷掉了几十年的清苦留给我们的印迹。

  

  我家住哈尔滨市呼兰区学院路尽头,这里属城乡接合部,早年间农村人居多,居住环境也比较复杂。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轰轰烈烈,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旧道路重新修建,城市面貌大大改观。但实际上,那时仍有部分家庭住在低矮阴暗的棚户区内,我家也在其中。

  

  那一片棚户区,院墙外面的小路比院内高,院内比室内高,人从院外到院内、从院内到室内均需要向下走多个台阶;小孩儿只要两手勾住房檐,轻轻一纵就能蹿上房顶,两腿一蜷就能在上面盘腿打坐。再加上房屋年久失修漏点很多,下雨时,大家就如同身处“水帘洞”。

  

  每到雨季,就是考验大家性格和耐力的时候。为防止雨水倒灌,全家人拿着大盆、小盆、水桶甚至马勺,分成院内、室内两队往外掏水。如遇急雨或暴雨,每个人便没了半点喘息之机,无论男女老少,浑身均被浇透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及哥哥们均外出,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半夜时分大雨倾盆而下,我们两个根本无法抵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家里的诸多物品漂浮在水面上。好多家用电器短路报废,妈妈很是心疼,哭了好几天。

  

  下雨时,千疮百孔的房顶也一并施威,成了雨的“帮凶”,使雨顺着缝隙“偷渡”进来。我们只能将可以盛水的器具,像摆阵似的,或“一字长蛇”或“天罡北斗”散布开来,但往往还是顾此失彼,四面楚歌。我们常常戏称: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里还下雨。

  

  有一次雨过天晴,房顶还在滴水,我们一家人只好到外面等待。路过的朋友见此情形问道:“你们好几口子人齐刷刷地站这儿干嘛呢?”我年幼的儿子抢着回答:“避雨呀。”逗得人家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雨来了,四周的道路也变得泥泞不堪,人们进进出出两只鞋子都被裹满了泥巴。那时我们总想,如果倒退几十年,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也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更新,大多数人日常已经行走在平整洁净的道路上了,鞋子干干净净,我们这些棚户区的居民什么时候鞋子也能干干净净的呢?还记得《人世间》里的“光字片”么?我们那里堪称真实的“光字片”,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光字片”居民。

  

  雨呀雨,那时您每来一次,我们全家便被折磨一次;每下一天,我家便有人感冒几天,忙着喝姜糖水、吃感冒药。那时我常在心里念叨:雨呀雨,我们城里这片棚户区不缺您,求求您到农村下吧,一望无际的田野需要您啊,在那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不管我怎么念叨,雨该怎么下还怎么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居住几十年,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看到下雨或听到雨声,立马肌肉绷紧,双臂微抖,随时做好向外“扬水”的准备。更严重的是,甚至时钟的嘀嗒声,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焦虑。

  

  十年前,城建部门对我家所住的区域进行了开发改造立项。该项目对原有的棚户区进行了整体拆迁,投巨资打造首席生态大城,为老街坊们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居住新环境。

  

  自那之后,我们家得以迁进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新居。家附近还有生态湖、体育公园,充分体现了绿色、自然、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医院、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也相继投入使用,使居民尽享城市繁华。新修的道路宽敞坚实,即使我们下雨上街,鞋子也不再变得脏兮兮的了。

  

  自从喜迁新居后,我的心态慢慢发生了转变,不再讨厌雨了,开始感受雨、欣赏雨。

  

  我时常闭上双眼听雨儿嘀嘀答答,尽情地享受这悦耳动听的声音。我边听边想:这声音到底像什么?似琵琶、如扬琴、仿古筝,或者是上述乐器组成的协奏曲。

  

  雨一直下,雨珠落在玻璃窗上,化为一层水雾,窗外的风景变得迷离朦胧,如梦如幻。隐隐约约中,我仿佛看见了一束温暖的光冲破了烟雨薄雾,为蓬勃向上、日新月异的城市,披上了一层温柔的外衣。

  

  雨季年年都有,但属于我们这些昔日城市棚户区居民的“旧屋雨季”,不会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