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5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邕江拂过“五月风”

■于特浩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5月01日   第 24 版)

  自齐鲁向八桂而行,纵越两千多公里,横跨十万大山。在往返山东与广西求学的时日里,飞机数次自云丛中穿过,让祖国的山川河流在我俯视的双眸中闪烁。这每每都让我想起那句从小到大盘旋于耳边的常谈: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若不是亲历几番,怕是这句话只会存于脑海,感受不深。如今,我只身一人,距家千里异地求学,背靠如画的江河山川,思乡之情虽从未止断,但修学立志之心亦愈加笃执。而让我如此情思涌动又深誓求学之志的,正是故乡与异乡肖似的风与水,即记忆中青岛的五月之风和如今常临的南宁邕江之水。

  

  邕江是南宁的母亲河,蜿蜒而流,穿绿城而过,直至花城广州,最终汇入广阔的南海。来南宁的时日里,我发现喧哗鼎沸的人声从未惊扰邕江自己的节奏。它涌流不止,像是深怀对大海的执念,必须要触达辽阔的远方,必须要实现自我的抱负。这像极了故乡青岛的“五月的风”。雕塑“五月的风”坐落于青岛五四广场,乃青岛的标志,也是五四精神之象征,当中寄寓着历史的沧桑和民主的光亮。近靠大海的它,常年保持着鲜艳的红,无惧海浪的汹涌,无畏海风的寒竦,兀自卓立——这是沧海桑田的历史沉淀所给予它的底气。

  

  除了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也是每年五月大自然给予青岛的无私馈赠。记忆中,在五月,青岛的风是温婉的,也是眷注朝气的。正如老舍先生在《五月的青岛》中所言:“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

  

  风吹香流,勃勃生机弥散在温热的空气中。这与经年常春的绿城南宁倒有几分相像。在五月,两地的花香都是从清晓落续到夜幕,全天焕发着活力,足以让花草尽绽风姿。而人们在这样的风中,即便要为生计或学业而奔走,也多了几分从容,可以喘几口气,再奔赴下一个十字路口。

  

  在邕江畔悠游漫步时,我总会回忆起青岛的“五月之风”,想起家乡的亲友,想起一些熟悉亲切的面孔,想起那些和暖的只言片语。每到此时,便去找一隅相对安静又紧靠江畔的角落,和妈妈通话,似乎这里是异乡与故乡距离最近的地方。这时,“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就会驾着青岛的海风,掠过五四广场,直至邕江之畔。

  

  “尽力就好,没必要太累,身体最重要……”妈妈每次对我说的话,几乎都是这些内容。相比于我的学业,她更关心我的身体。一般情况下,三两句之后,就进入了她的“正题”,即多休息、早睡觉、常喝水。我往往是一直应答,从不报忧,怕她牵挂。要是近期有些喜事或获些成绩,那定然是第一时间告诉她,甚至会描述得夸张些,只为让她开心片刻。挂电话后,我面对的依然是奔前程的辛劳和无法言说的诸多不易。一如在邕江畔的异乡人,都在观望着邕江水,同时也期待着来自故乡的风,让心事留在江畔,把奋斗攥在手里。

  

  在邕江边遇到“同类”时,我常会与他们交流几句。从他们的口音中,我可以听出西北的爽朗、江浙的温柔、东北的豪情,以及故乡山东的热情。言语中,他们虽各有苦衷和不易,但更多的,是如同那川流不息的邕江和永立海边的“五月的风”般,积极乐观、坚韧顽强。尤其是年纪和我相仿的年轻人们,是那样饱含热情、充满理想。他们中,有的要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要在南宁开辟奋斗天地,有的要奔向祖国的其他地方实现更大的抱负……

  

  好在,邕江之水,涌在那里;江鸥之啼,响在那里;思念之情,寄在那里。异乡人把孤独的心事都留在了江畔海滨,将一往无前的豪情烙刻在心里。万千流寓他乡求学求业的游子,将从这里继续上路,践行理想。

  

  故乡的“五月风”拂过邕江,终而又登新程,将漂泊者澄明的惦念与志向,带到愈加辽旷的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