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案牍劳神倦了累了的时候,我会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展眼看看窗外葱茏碧翠、车水马龙的世界。
窗外,一泓碧水、一架桥梁,总是最先落入我的视野,撞进我的眼帘。这泓碧水,在淦河水势走弯的地方,亦动亦静,动静有致,演绎着水的姿态和性情。这座桥,名号丹桂,为香城泉都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打下了一个美丽的桂花情结。桥体下游,水面平阔处,置有灯光喷泉,一到夜晚或节假日,市民们浴在水光灯影里,临桥观景,惬意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丹桂桥建成于一九九八年,原名老百晓集桥,出于方便和顺口,在二零零三年命名丹桂桥之前,市民们称这座桥为咸宁大道中段桥。
这座桥为什么就叫了丹桂桥?只因咸宁乃桂花之乡,且丹桂在咸宁桂花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品种,所以才有了这个盈溢着咸宁桂乡地域特色的桥名。
桂花,乃咸宁的精魂,同月亮湾温泉此呼彼应,编结成独特的咸宁地理标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让人一不经心,就沉浸在桂花的香与柔、情和韵之中。
丹桂桥畔,桂树成荫,河滨步道,桃柳成行。河滨公园,杂花生树,气象万千,氤氲着亦真亦幻的香泉风韵。丹桂桥南端,是绿意堆积的人民广场,各类灌木、杂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更有应季的花朵,让广场充满了浪漫情调。可以说,这是一个最活泛的去处、最具人气的所在。丹桂桥呢,因了自身的位置和外在的环境,已然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为市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咸宁大道的重要桥梁,丹桂桥的通行量不断增大,负荷也在不断增加,已远远超过原有荷载设计。经过多次检测,桥梁出现梁体、桥面局部开裂等破损。最明显的是,桥面有一条宽四毫米、深八厘米,把整个桥面快要贯穿的一条裂缝。这条裂缝,随时有可能带出桥梁垮塌的危险。
有人疑惑,丹桂桥才建了二十多年,为何就出现了问题?只因建桥时,国内整体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钢材消耗量大。施工方只好根椐构筑物的形状灌注预制板,在钢材配量不足的情况下,以最佳形状增加强度,从而达到建造的目的。这就为丹桂桥带来了硬伤——钢材配量少,抗压强度低,运营时间短。
因此,让桥梁变得更坚固、更宽敞、更美观,也就成为了项目改造的中心目标。然而,“怎么改”又成了一个问题。通过多轮检测发现,虽然桥体上部结构有问题,但它的下部结构也就是桥墩基础不存在问题。考虑到地方经济体量,决定只换上部结构,下部结构继续沿用。
咸宁大道是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实施桥梁施工改造,封闭交通是不可行的。那么,如何做到既不影响交通,又能正常施工?若是按照传统吊装方式,一边拆一边改,换梁需要八个月,并且不得不封闭施工。经反复推敲论证,政府部门及项目组决定采用新旧桥梁水上同步顶升横移置换工艺,进行桥梁上部结构置换。桥梁部分构件先在厂家生产,然后运到现场拼装,拼装好后整体置换。拼装好的钢结构新梁,浇注上混凝土,重达两千吨。新梁分为上下两幅,在千斤顶下,缓缓于淦河之上横向“漫步”七天,移动四十米后,到达设计位置。
从八个月到七天,顶升横移技术的妥善运用,刷新了桥梁换梁速度,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如今的丹桂桥,景观绿化以低矮的草本地被植物组合为主,车行视线宽阔无阻,植被色彩及植被组团轮廓富于变化。中央隔离带端头,景观绿化先低后高,逐渐抬高至桥栏杆较高位置,形成层次上、色彩上、叶形上的渐进变化,更有点状组团和带状组团搭配,让绿化带简洁而有节奏,颇具视觉冲击力。拓宽加固后的桥面,开阔、敞亮,别具美感。
水色轻漾,青碧有声;繁花处处,暗香浮动。于有声有色的生态怀抱,一不经意,温泉沸波,天外桂香,就让人陷入了迷醉和沉呤之中。看,有心于丹桂桥上伫立的人,没有不笑意盈溢的。他们将自己的身影融合在一座桥的剪影中,以智者的定力、奋进的姿态,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