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职业陪诊渐成刚需,规范势在必行

■张玉胜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28日   第 02 版)

  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对家里报喜不报忧的漂泊年轻人、病急不知如何投医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选择叫上“陪诊”去看病。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透过上述数据,人们不难感受当下社会对职业陪诊师的刚性需求。而在这一需求群体中,不只有孤寂落寞的老年人,也不乏异地打拼的年轻人。诚如陪诊师曹伦分析,父母留在小城市居住、子女进入大城市工作的分离,同时造成了两个群体的“孤独”。职业陪诊已渐成刚需,则无疑会激活这一行业的发展潜力,要确保其良性有序发展,行业规范化发

  展不可或缺,且势在必行。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群体往往疾病多、腿脚慢、上下楼不方便,如果身边没有亲人照顾,一个人完成挂号、就诊、检测、取药等程序往往力不从心,甚至不知所措。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害怕去医院,且不愿麻烦朋友或告诉家人,把独自看病称为“深度孤独”。职业陪诊师的出现,既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也满足了年轻人所需要的情感陪伴。

  

  但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职业陪诊目前也存在着行业乱象与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准入门槛低。职业陪诊人员既可来自公司招聘渠道,也可来自相关服务平台,来源多元、素质参差。二是权责边界不明。我国法律尚无针对职业陪诊的专门规定,实践中亦未形成成熟的行业惯例,在当事双方未签订合同或仅有格式合同的情况下,患者、职业陪诊员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难以厘清,且患者在享受陪诊服务时还面临信息泄漏风险。三是市场规范缺失。当下经营陪诊业务的机构多元,服务内容相似,价格却相差巨大,且诊疗的难易程度与服务的时间长短也难以量化和界定。解决上述问题仅靠双方协商显然不够,亟需科学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和管理细则。

  

  陪诊师是一个具有专业门槛的职业,需要设置必要的从业条件,需要懂业务、善沟通、会服务的专业人士或经过专业培训的热心人提供陪诊服务;要建立健全职业陪诊的监管、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厘清服务项目,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及纠纷处置办法建章立制;要推动、督促和引领行业自治,加强管理创新,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倒逼行业平台狠抓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