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4月06日 星期一

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何时来临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4月06日   第 21 版)

  社区门口心理咨询师向大众推广线上心理援助服务。
  图片由傅春胜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无论是坚守战“疫”岗位的工作者,还是隔离在家的市民,都难免产生心理焦虑问题。咨询、援助、陪伴、修复……三个月来,心理咨询师们在家里,在工作岗位,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电话、文字,为疫区乃至全国受众提供着心理援助服务,平复大家的焦虑,支持着人们回归正常生活。

  于行业而言,是夹缝求生的挑战?还是一次发展的契机?记者将针对疫情期间心理咨询行业的措施及特点,探寻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如何有序发展。

  千家心理机构送安心

  “以前我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但是这次疫情以来,我每天隔离在家,心情难免焦虑、烦躁,在网上接受了心理援助后,咨询师倾听我的想法,帮我分析原因,我学会了用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北京市民张凯玄向记者分享了首次心理咨询的感受。和他一样,还有很多人在疫情期间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援助,在更加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同时,他们也纷纷表达出对心理援助工作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心理学会第一时间明确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的一年规划,并成立“抗击疫情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督导专家组和指导专家组,同时迅速招募专业心理援助志愿者,联合了近千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搭建“心社联动”服务平台,并于1月28日启动“千家机构送安心”行动。

  据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副主任傅春胜介绍,疫情期间,中科博爱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危机干预等工作,录制了上百条科普视频及相关短视频,其中短视频最高点击量达到100多万,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同时,机构还通过直播、微信群语音等线上方式使百姓有效地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其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应对疫情。此外,机构还组建“心理+社工”对口帮扶小组,为社区居民、确诊患者、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援助工作。

  疫情期间,

  互联网为心理咨询主渠道

  “疫情对心理行业的冲击,主要集中在线下部分,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线下咨询基本都停掉了。最近,随着国内疫情趋势的不断向好,线下心理咨询量有所缓和,但相对之前还是减少了很多。”壹心理咨询部工作人员刘婉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壹心理针对疫情期间全国558名不同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做了行业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尽管从业年限、个案经验、职业状况有所不同,入驻互联网平台的心理咨询师总体上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小,相反的,有些人的咨询量还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求助者通过网络寻找咨询师,并在线上完成咨询过程。毫无疑问,在疫情期间,互联网成为了心理咨询的主要渠道。

  据介绍,调查中有78%的咨询师在疫情期间参与到各类公益服务,这也代表着心理咨询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关于疫情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影响的主观态度评分来看,参加公益服务的咨询师对于疫情影响行业所持的态度也更加积极。

  刘婉婷坦言,心理咨询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比起其他行业,这种冲击只是显著性的,并非毁灭性的。“疫情还没有结束,随疫情带来的创伤也许还将持续更长的时间,这也是整个行业必经的探索与成长之路。”她说。

  心理咨询行业该如何发展?

  此前,有行业观察者断言,随着疫情下心理咨询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心理咨询行业可能迎来拐点。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拐点能否到来、何时到来,仍需时间证明。

  “短时间来看,一些心理机构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已经倒闭了。但是这次疫情使得全国范围内更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咨询行业,政府也给予了心理服务工作更多的重视。”傅春胜表示,疫情让大家看到了每位心理咨询师的付出与坚守,实际上,心理援助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傅春胜认为,在“拐点象征”的机遇下,心理咨询行业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心理咨询供不应求,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紧张。自2017年心理咨询考证被正式取消后,心理咨询师持证者累计约有160万人,由于“持证”和“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中国心理咨询师从业人数可能不足20万人。另一方面,心理行业准入门槛不清晰,从业者培训市场混乱,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后疫情时代”,心理咨询行业该如何发展?傅春胜建议,应加强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心理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让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基础性收入,以更好地服务百姓;并且希望国家能够通过这次疫情建立起应对重大灾难的心理救援机制,制定标准,这将有利于未来有效应对类似灾难。

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何时来临
积极乐观的心态带我走出“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