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会不辱使命,带领大家伙跑好我们这一程!”2018年底,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机务段内,“毛泽东号”第十三任司机长王振强接过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手中的机车闸后激动地说道。蓝天白云下,挂有毛泽东徽像的电力机车汽笛长鸣,显得耀眼夺目。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烽火连天的1946年,从第一代ㄇㄎ1—304号机车(ㄇㄎ念“莫特瑶”)到现在的HXD3D-1893号电力机车,数十年间,已经胜利实现安全走行11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75圈。
走进“毛泽东号”机车的故居——丰台机务段
8月14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北京市丰台机务段探访,沿途可见各种型号的机车停留在铁轨上整装待发。“机务段是铁路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火车头的驾驶及维护。”丰台机务段党委宣传助理韩玉乐介绍道,这些机车将在调度员和司机的指挥操控下与列车车辆连挂,并牵引列车从始发站开赴终点站。
在“毛泽东号”机车文化广场一侧,不少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现场学习机车的硬件设备调试。韩玉乐告诉记者:“那些年轻人是刚进入铁路的新职工,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他们还要了解机务段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文化广场中的一栋两层建筑是“毛泽东号”机车展室,不远处的机车展台上停放着“毛泽东号”第一代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这台蒸汽机车是我们丰台机务段职工按原车样式修复打造的复制品,原机车目前保存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韩玉乐说。
记者对机车前部耀眼的毛主席徽像及四个闪闪发光的烫金大字“毛泽东号”充满兴趣和好奇,韩玉乐见状上前介绍称,1977年,铁道部决定为“毛泽东号”内燃机车铸造一枚新的车徽。“当时,北京市委工业交通办公室以及文化、冶金、机械等11个局共同承担了这一重任。”他说:“徽像最关键的部分——脸部石膏像的雕塑交由著名女雕塑家陈淑光制作。”经过多个部门为期一个多月的协同奋战,“毛泽东号”机车车徽于1978年2月25日顺利制成,而这枚车徽一直使用至今。
中国铁路迅猛
发展的见证者
作为中国铁路的精神象征之一,“毛泽东号”机车见证了73年来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历程。据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展室中资料记载,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各地支援解放战争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涌上铁路线。随着线路不断修复,机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此时,哈尔滨机务段的铁路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死机复活”运动。
工人们历时27个昼夜连续奋战,将一台从滨州线肇东车站拉回的ㄇㄎ1-304号机车成功修复。数月后,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原哈尔滨铁路局第一任局长刘居英宣布,ㄇㄎ1-304号机车正式命名为“毛泽东号”机车。
3年后,北平解放,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人民解放军继续南下,“毛泽东号”机车车组人员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主动请缨要开到最前线。1949年3月21日深夜,“毛泽东号”机车驶离哈尔滨车站,历经6天行程后抵达北京丰台站,从此落户丰台机务段。
“除此之外,‘毛泽东号’机车还经历了抗美援朝、唐山抗震救灾等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韩玉乐边说边指着展柜内一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号’第三任司机长郭树德在全国劳模代表会议闭幕后有幸与毛主席共进晚宴,当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拿出了一本随身携带的《毛泽东选集》请毛主席签字,主席欣然答应,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本由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毛选》。”这本书也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组的传家宝,它激励着一代代“毛泽东号”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开领袖车,做领军人。
代代相传的“毛泽东号”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机车运输装备水平发展十分迅猛,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毛泽东号“机车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机型怎样调整,‘毛泽东号’人永当先锋的奋斗姿态却没有变,我们铁路人始终坚持将‘毛泽东号’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首都铁路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赵向红接受记者采访时有感而发。
73年来,“毛泽东号”机车以骄人的业绩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中国铁路发展不断前进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号”锤炼形成鲜明的“毛泽东号”精神,不仅仅是中国铁路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代代中国人艰苦朴素、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
曾亲身参与“毛泽东号”机车精神提炼与总结的一位原铁道部老同志回忆称,上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铁路人对“毛泽东号”精神作出了总结。“如一心干革命,当时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号’机车作为重要的生产运输工具,常常为祖国建设冲在一线;又如带头顶风上,比喻不怕困难和千辛万险,抗美援朝期间冒着被敌人炮火攻击的危险向前线运送物资,新中国成立后多拉快跑促生产。”他说,除此之外,还有生产全面红、团结协助好和确保运输安全等。“这些精神内涵放在今天的铁路发展来看,一样不过时,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今天“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的“毛泽东号”精神,仍然激励着“毛泽东号”的新一代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统,开拓进取,为当好新时代的火车头继续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