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呼唤更多全科医生

■人民日报记者 白剑峰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7月01日   第 09 版)

  全科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更代表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专科医生的短板,恰恰是全科医生的长板。

  有位老人感觉头晕,到某大医院挂了3次号,才找对了“门”。他先挂了神经科号,没有查出问题;又挂了心血管科号,还没查出问题;再挂了内分泌科号,才找到症结所在。原来,他的头晕和低血糖有关。头晕看似简单,病因却非常复杂。专科医生首诊,往往很难找到病因。假如由全科医生首诊,患者可能就不会跑冤枉路了。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有利有弊。专科医生更像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如果到大医院看病,分别由各科医生诊治,就会产生不少麻烦。例如,一位老人同时患有3种疾病,心脏病专家开了3种药,呼吸病专家也开了3种药,内分泌专家又开了3种药。如果患者把这些药同时吃下去,药物就会在体内“打架”。其实,专家们开的药都没有错,但他们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疾病之间相互关联,但专科医生囿于各自专业,只能看到局部。而全科医学的优势恰恰在于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这样既能让患者最大程度受益,也能大幅节约医疗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我国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因此,必须把以专科为主导、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生命全周期照料为核心的现代医学模式。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应该是T字形结构。全科医生是上面的一横,代表广度;专科医生是下面的一竖,代表深度。只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密切配合,才能使医疗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T字形结构还未形成,全科医生不足30万人,人才缺口较大。同时,全科医生服务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从基层流向大医院,实际是在用“脚”投票。很多全科医生虽然成为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但服务模式还是“小专科”,全科思维尚未形成,无法胜任“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全科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更代表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专科医生的短板,恰恰是全科医生的长板。全科医生的优势,是专科医生无法比拟的。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更人性化,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手段,而不仅仅是药物和手术刀。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离得更近,服务触角可以伸进千家万户,通过与病人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医疗照护。

  健康中国的大厦,需要一大批全科医生的支撑。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补上全科医生这块“短板”,强化全科医生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薪酬待遇,拓宽全科医生发展路径,为基层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全科医生,让亿万居民拥有合格的“健康管家”。

全国医保系统将实现“一码通”
“危”整形
侏儒症患儿有望长得更高
呼唤更多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