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如何看待“千人相送”“好书记”变身贪官

■士 心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0月15日   第 02 版)

  有官员离职时“千人相送”,落马后仍有部分群众认为他是“能吏”“好市长”,但事实上他已变身贪官。这样的反差让人迷惑,也发人深思。

  不管“千人相送”是否有一定民意基础,有关部门调查出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问题,无法否认已变身贪官的事实。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千人相送”的“好书记”变身贪官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人抱有“反腐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当看法,甚至个别人有“打掉的都是能吏、剩下的都是不干事的”等种种议论,很有必要辨明个中是非,澄清错误认识。

  首先应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反腐败的关系,认识到今天反腐败不同以往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尽管党一直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制度法律不规范不健全,加上强调发展、追求业绩大背景,有人对贪污腐化现象容忍度有所放宽。不少地方片面强调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是考核工作第一标准、衡量干部第一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贪腐现象也与日俱增,使人产生经济发展与腐败现象有“共生”“正相关”关系的错觉。个别领导干部虽然不很干净,但因抓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很有一套,仍然可以风云一时,助长了个别人对反腐工作的错误认识。然而时至今日,干部腐败现象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如果不重拳出击反腐败,势将危及政权巩固,影响社会安定,进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应认清个别干部边干事边腐败的长期危害。按目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干过多个岗位、上升到一定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肯定有一定能力和水平,也往往做出了不俗业绩。然而许多反腐案例表明,个别“强势人物”的这种业绩,常常伴随着滥用公权、以权代法直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干扰正常经济活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造成不正当竞争和社会不公等。虽然有一时成效,但毒化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危害极其长远。靠这样的干部来干事,无异于饮鸠止渴,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背道而驰。

  当然,对由“好书记”变身为贪官的干部曾经做过的工作,仍应一分为二。对他们以往不涉违纪违法所经手的规划、推动的项目、开展的工作,乃至一些合法合规、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工作方式和办事方法,都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这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也避免引起群众一些不必要的反感。

  从长远来看,最好的制度设计是既让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有些国家对官员监督制度的设计前提是,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走向腐败”,所以特别在防范权力滥用上下功夫。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传统影响,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偏向于对干部信任,同时强调教育与自我修养,甚至个别人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观念,其实这都很不靠谱。必须老实承认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弱点,不管他以往表现如何,在一定条件下,都有蜕变腐化的可能。最好的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好官员不会变身贪官的办法,是按对人性的最低期望值去设计,以最坏的打算谋求最佳效果,尽可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席“剩宴”难撑排面
如何看待“千人相送”“好书记”变身贪官
“蒜”清洱海治污这笔账
微言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