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蒜”清洱海治污这笔账

■何 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0月15日   第 02 版)

  由于过度开发,几年前云南洱海水质急剧变化,污染日益严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已见成效,但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的压力依然巨大。由于大蒜是高需肥水作物,为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洱海上游的大蒜主产区洱源县政府下令引导拔出田间大蒜。如此初衷本应得到大力支持,但当网友将一些强行铲除的视频和图片发至网上,舆论的声音呈一边倒趋势,对政府“一刀切”的粗暴手法提出异议。

  实际上,在8月28日禁种大蒜等政策出台前,洱源县已深入种植大户、大蒜加工企业提前宣传相关政策。据媒体报道,当前开展的清理已种植蒜田工作,是经过农户知晓签字确认、张榜公示、补偿资金拨付到位等程序后才开展。但为何一系列政策措施执行的结果却如此不如人意?

  整治洱海的生态环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尤其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利益再分配,在一些敏感环节稍有不妥,就可能遭到质疑、不配合,甚至形成对立。环境改善了,但矛盾问题却增多了,这并不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甚至形成更难应对的局面。

  洱海保护是一项“等不起”的工程,这就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让问题更易、群众更明、水质更清。处理好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既要有雷霆手段,也要有柔软立场。循序渐进施政、科学合理规划、适时有效引导、保护群众利益,一个都不能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懂得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让整改事半功倍,让洱海治污“无需等待”。

  洱海保护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工程,对当地政府、当地群众,乃至整个国家,意义重大。保护洱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人民群众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环境治理新政策,也应多一些理解,尤其要对那些符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给予积极支持。或许会有“阵痛”,却也“利在当代”。

一席“剩宴”难撑排面
如何看待“千人相送”“好书记”变身贪官
“蒜”清洱海治污这笔账
微言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