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旅游旺季,各大旅游平台眼花缭乱的广告、极具诱惑的折扣、新奇独特的噱头,总是能够吸引人们“说走就走”。然而,随着满心欢喜的开心之旅变为失望至极的窝火之旅,游客们的抱怨层出不穷,对“套路”旅游的投诉此起彼伏。
除了政府要加强监管、企业要诚实守信之外,游客们也需要“擦亮”双眼,谨防落入旅游“套路”陷阱。
套路1:虚假宣传
某旅行社以住宿酒店为“顶级品牌”“国际五星”“国际四星”等内容作为宣传噱头,但却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其宣传的酒店住宿等服务,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
与此同时,一些旅行社会以较低价格诱惑人们报名,待旅行出发之时或旅游途中要求补签旅游合同,借机提高旅游费用。
此外,一些旅游景点购物商家随意夸大产品材质、功效,很多消费者在鼓吹之下掏了腰包,待行程结束使用旅游购买的商品时却发现,所买商品或与体验样品不一样,或完全没有当时宣传时的功效。
套路2:强制消费
“黑心”旅行社负责地接、设计线路,“黑心”导游负责带团旅游及引导到购物店消费,购物店提供商品及回扣。在整个链条中,掌握游客资源的组团公司地位最高。旅行社则按照每位游客100元至500元的标准将费用交给组团公司,另将每人50元至100元的“人头费”直接交给组团公司的各一名负责人。
旅行社作为“中枢”环节,不仅要对接上游的组团公司,还要安排导游,同时根据收取的团费和商家的回扣,设计线路和购物店的数量。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会尽量让游客少睡觉、少进景点,时间都被挤压出来购物。
在此过程中,司机往往也会相机行事,如游客到了购物店不下车,司机就说不能开空调、不能在车上休息,想方设法把游客“赶”去购物。
套路3:捆绑搭售
一些在线旅游平台存在“捆绑式”销售的行为,尤其是低价产品的销售商。有的平台会在原本预定的内容上添加一些“额外”的服务,比如将一些所谓的优惠券、VIP服务等与票务捆绑销售。这些附加的消费通常隐藏在款项的下拉栏里,若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而且就算发现了,寻找取消按钮也极为不便。
当前,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尽管“默认勾选保险”没有了,但购票仍然存在不少“套路”。如在火车票购买页面上,保险选项中包含了“不购买出行保障”选项,但在该栏下还标注着“有时需要排队,出票较慢”的字样。这意味着,消费者如果不买保险,就难以享受“快速出票”。
套路4:霸王条款
在无法单独成团的情况下,旅行社应赋予旅游者选择权,由旅游者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接受合并发团。然而,一些旅行社合同中列出“如乙方因人数不足无法单独成团,甲方同意转由其他旅行社合并发团,乙方在团队出发前,将发团旅行社以及异地接待旅行社的名称、联系人、电话等信息告知甲方”的条款,显然违反了《合同法》“自由、公平”的原则及关于格式合同条款禁止性规定。
具体来说,旅游合同中涉嫌的“霸王条款”常见情形有:单方面改变行程和服务项目;中途临时性退团团费不退;对因交通延误、战争、大风大雾、政变、罢工、自然灾害、飞机故障、航班取消或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致的额外费用,旅行社不予承担;财物丢失旅行社概不负责;单男单女享用单人间补齐房价差;以最终解释权为由排除旅游者权利等。
套路5:退改扣费
各旅游电商平台制定了各自的退改签规则,即使在同一平台上,旅游产品的供应商不同,退改签标准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如“爆款产品不接受任何退改变更”这一条款限制、排除了消费者的权利,增加了消费者的责任义务,同时减轻了经营者责任,对消费者是不公平、不合理、不对等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