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2月05日 星期一

集聚人才关键在于投资地方品质

■杨开忠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2月05日   第 02 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为新阶段指明了方向。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为新阶段起步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7年7月,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如何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贯彻落实《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这是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笔者认为,要以人才有序自由流动主导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地方品质积累天下人才。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人才高地。2015年人才总量为1940万人,占全国12.3%;京津冀大专以上毕业生人数为140.6万人,占全国的14.46%,高于常住人口占比5.46个百分点。高端人才在全国地位更是凸出,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1/2的两院院士、超过1/4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接近1/3的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然而,京津冀人才,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区内分部高度集聚。北京面积、人口分别只占京津冀地区7.6%和19.6%,但2014年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却分别占27.2%、26.1%,企业经营管理人高达60.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数分别更是占93.4%、86.6%和88.0%。

  面对这种一极集中的人才格局,应当怎样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面临三种选择,即平衡、不平衡、人才自由流动主导。

  平衡主导论主张把人才从高峰北京推向人才洼地天津、特别是河北转移,以此作为人才一体化的主导方向。不平衡主导论主张继续鼓励人才向北京相对集聚,作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人才自由流动主导论主张,只有人才有序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人才一体化优化配置,因而要以人才有序自由流动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主导方向。所谓人才有序自由流动,一是流不流动、为谁流动、怎样流动、流到哪里去,由人才个人决定;二是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只能通过营造环境来间接引导人才流动,不能代替人才做出流动决策。

  对此,笔者有两方面政策主张:第一,以产权改革和要素自由流动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京津冀区域人才共同体,包括实现人才生产的产品,如知识产权自由贸易、常住地不变的人才短缺自由直接流动、常住地改变的人才自由迁移。第二,让人才自由地随功能走。合理的人才集聚不能单纯地经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把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高端人才集聚区”,关键要在全球化竞争中积累人才。因此,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另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就是如何积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这里可能面临两个选择,即单纯投资教育、卫生保健抑或投资地方品质。

  积累人才关键在于投资人力资本。由于投资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就是教育和卫生保健,投资人力资本实际上就是投资教育和卫生保健。然而,人才不仅是具有人力资本的人,也是具有高需求层次和品位的人,而且知识和技能,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美好需求的一部分。

  因此,集聚人才关键在于投资地方品质,包括投资教育、卫生。但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公共服务、私人服务、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流动速度。过去3年,京津冀统筹打造地方品质,已经在交通通信和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突破。新阶段,在继续推进交通通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该着力投资休闲娱乐等服务私人、教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和技术移民,培育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国际人才社区等人才发展极。(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精细化管理筑牢城市治理根基
集聚人才关键在于投资地方品质
他国经验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