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通州应多中心、扁平化、均衡发展

■潘家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02日   第 02 版)

  通州作为北京市级行政功能的集中承接区,正在形成一个边界明确、功能多元、现代感强的单极“副中心”。通州作为一个城区,或一个独立的城市单元,人口规模已超过百万,就是一座大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上,必须要有理念上的思考和转型, 其发展需要考虑多中心、扁平化,均衡发展。

  规划建设需要凸显全域统筹、均衡布局、“通”领协同、健康低碳、融合发展。所谓全域统筹,就是要通州全域906平方米整体规划。目前的“副中心”规划,只是涵盖了155平方米。这样的规划,很可能导致区内二元格局,规划区内城市病滋生蔓延,规划区外被边缘化。建议在规划中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同步建设,彻底消除区内城乡二元结构,坚决避免区内“高规格新区”与依旧故我的老区之二元格局。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多为孤立“据点”,没有融合一体,导致这些“据点”难以立足。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全域统筹,均衡多极,融合周边,做到了科学的全域规划,避免了折腾。

  均衡布局的理念要求规划避免单一中心,防止资源过度集中而滋生城市病。因而,在规划中要“多点单功能”而不要“单极多功能”,形成功能匹配、互补协同、空间错落有致的功能集合体。例如,优质教育占一村,高端医疗据一镇,商务、行政、休闲产业特色鲜明,各具活力,扁平组团。

  通州要通,需要“通”领全局的理念。一要区内与区外之贯通,使通州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支点、高地,辐射畅通。二要水系联通。通州之水,北京独有。19条河流,234公里。有水则灵,水通则活。三要天人合一,顺通自然。通州的规划发展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相协同。四要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之贯通。通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需要在规划中彰显,凸现乡愁,传承文化。

  规划的理念还需要体现:健康生活、健康社区、健康城区的健康通州,成为健康北京和健康中国的典范和示范。以人为中心,要求以健康为本,快速老龄化要求健康保障。低碳是时代潮流,未来方向。《巴黎协定》业已生效实施,其目标要求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实现净的零排放。建设世界城市,北京要引领,低碳须先行。

  大规模单一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病之源。单元区域多功能融合,要求在规划建设中必须产城融合、职住一体,防止“睡城”和“潮汐交通”。在规划中避免圈大面积土地,搞大规模“工业开发区”“高教园区”等大规模单一功能区建设。

  通州规划的功能区作为北京的“一翼”,在规划和建设实践中,要避免功能单一化,实现多功能互补融合。城市多极特色均衡发展,某一功能或特色可能而且应该超越“中心”,例如斯坦福大学所在地,无所谓“中心不中心”,也不是某个中心城市的“副中心”,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优质功能的特色存在。通州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生产中心”,不仅是北京,也是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中心”。中心,尤其是动用行政力量打造的中心,意味着资源的垄断集中。功能疏解,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任行政力量垄断汇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优质资源打造一个新的“中心”,人工引发并加剧“城市病”,最后只能再行疏解。

  如果在规划中多点都市农业功能特色,产城一体散布全域,通州就是一个美丽的“田园城市”。而这一田园城市的空间格局,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空气清新,显然比单极摊大饼城市生态优美宜居。(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常务理事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通州应多中心、扁平化、均衡发展
基于国家框架体系推进新型电子政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