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雾霾产生的原因是工业烟气、交通尾气、炉窑烟尘、生活燃烧、农业焚烧等,我认为这是一个方面。
在雾霾最为严重的京津冀,政府采取了强硬的治霾措施,雾霾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指标居高不下。这种尴尬的局面究其根源在哪里?
自然的力量被忽视
大家忽视了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自然的力量。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荣、共赢的关系。人类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相应。几十年来,我们对大自然的征服、改造、索取,人为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要受到大自然报复。
《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自然界由天和地组成,天地的和谐主要靠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一升一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达到天地和谐,生生不息。
现今,由于水危机导致水循环系统的破坏和失调。地面江河湖水枯竭、降水雨雪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地沙化,地面及空气湿度减少。地面水的匮乏,不能形成湿气,就不能上升为云雾,导致雨量减少,无法清洗万物。地面湿气匮乏,则不能黏着和吸附雾霾,致使雾霾在空中飘浮,使自然失去了自净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近六十年,黄河减少了四分之三,现以每年15厘米水位降低,并逐年加剧。笔者在三江源头工作了十多年,看到了原始森林基本被砍光,草场植被衰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过度砍伐、开垦造田、围湖种地、过度放牧、无度开采等自然和人为的诸多原因,使我国河流流量明显减少,黄河断流的时间一年比一年长。除黄河之外,长江、淮河、海河、辽河、滦河、塔里木河、赤水河、石洋河等流量也明显减少,甚至干涸。有些地区出现了“有河则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我国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鄱阳湖、洞庭湖有时会见底。部分河水污染严重,27.2%的河段水质和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
治霾必须治水
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在开采地下水。46个城市由于地下水超采,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京津冀是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域,也是雾霾最严重的地域。据媒体报道,在雾霾覆盖的区域中,有近70%的城市严重缺水。这也说明雨水在雾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水匮乏是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要想彻底治理雾霾,必须观念创新,要遵从自然规律,求本溯源,找出治霾的根本原因。
“治病求本”。治霾必须治本,治本必须治水。目前政府所采用的治霾方法是在治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拯救水资源是治理雾霾的治本之举。国家已重视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但对水危机的认识仍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投入不足,水危机的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笔者已连续十年向全国政协写提案,呼吁拯救水资源。
水资源的拯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退耕还林、种草种树、建造湿地湖泊、生态移民、补充地下水、限制并禁止地下水的开采、兴修水利、节约用水、提高水价、海水淡化,合理使用水资源等方面实施。
十措施缓解水危机
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十项措施:
第一,建议把水资源的拯救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将水的供求以及开发利用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和规划。国家对水的抢救要采取果断、有力、强硬措施,加大投入,集全国的人、财、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第二,加强水危机宣传教育,让全党和全国人民都立即行动起来,重视水资源的保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的农业、节水型的工业及节水型的社会,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把节约用水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加强江河水源涵养营造和保护,加大种草种树、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工程。凡是江河源头居住的农牧民尽可能搬迁,或国家给予足够补偿,重点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从事封山育林,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的事业。要切断贫困—生态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链,遏制人为破坏。三江源高寒缺氧,生态具有破坏容易,恢复极难的脆弱特征,可逆性、抗干扰性极差。青藏高原要严格禁止砍伐树木和采挖药用植物,让脆弱的草原林地静养生息、恢复元气。
第四,立即限制或停止地下水的开采,防止由于过度开采导致的雨量减少、沙化的加剧及土地的退化,防止雾霾的形成。
第五,加大湿地、湖泊再造工程。尽可能让江河水少流入大海,将其部分截流再造湿地和湖泊,补充地下水。
第六,放缓城乡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区域,开发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国家要加大补偿力度。
第七,加强各类水源的保护,加大水污染的管理和治理。在河、湖、水库等水源周边严禁建立污染环境的企业,己经建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使各类排放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八,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
第九,大幅提高水价,水价要实行“按成本计价、超计划用水加价”的办法。尽快提高目前城乡供水价格。开征水资源费,实行水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
第十,加快海水淡化的研究和利用。加大海水淡化的投入和建设,也是解决水危机的重要举措。
(本文系全国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合作交流中心原主任王承德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