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低调到尘埃里的“微信之父” 张小龙

■中国城市报特约记者 周佩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02日   第 24 版)

  自2011年诞生以来,微信目前注册用户突破6.5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让中国移动运营商集体颇感压力。奇虎CEO周鸿祎曾坦承,自己50个产品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微信。他还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做出了微信。

  特立独行的天才软件工程师

  张小龙,1969年12月3日出生于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湖南省邵阳市,1994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刚满24岁的张小龙相当幸运,也相当顺利地得到了一份在电信机关单位工作的好机会。然而,他对这样一份铁饭碗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政府机关大楼总是笼罩着一种窒息感。于是,他放弃电信部门的铁饭碗,毅然投身于活力四射的互联网行业,从事软件开发,很快便成为了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传奇的是,张小龙凭借自身默默地写代码,开发出了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在短短4年时间内,Foxmail的用户量已经达到200万,而当时腾讯还只有10万用户。由于Foxmail太受欢迎,张小龙不得不外放语言包,让忠实粉丝将其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然而,张小龙坚持不肯在Foxmail中放置广告以盈利。他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呢?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到来,寒风萧瑟。此时,张小龙已经完成了Foxmail的技术调整,此后便很少再优化更新。这些工作无法再激起他的事业热情,他打算卖掉Foxmail,回到互联网创业的正轨上去。好运似乎就这样听从召唤地找上门来,博大互联网公司开价1200万元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由此获得第一桶金,并出任了博大公司副总裁。2005年3月16日,已经走向没落的博大互联网公司,将Foxmail团队以及张小龙打包转让给了腾讯。于是,张小龙加盟了腾讯,担任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并带领QQ邮箱团队。

  当时的QQ邮箱,笨重而缓慢,基本没有操作价值。在张小龙的带领下,2006年底,他的团队用精简、轻便的思路打造新版本。第二年春天,QQ邮箱的速度问题得到解决并上线,一切恢复正常,用户量开始缓慢增长。随后,张小龙式的创新应用陆续面世。到2008年,QQ邮箱从濒死状态重获新生,荣膺腾讯公司七星级产品,张小龙的团队也获得了公司的年度创新大奖。据其团队成员统计,在张小龙的领导下,QQ邮箱的创新点多达400多个。作为产品经理人,他再成翘楚。

  缔造社交神话的孤独者

  “他只有两大嗜好——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其余时间都是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埋头写代码。”

  张小龙是乔布斯虔诚的东方信徒,他和乔布斯一样,既有工匠的精神,亦有美的远见。张小龙曾对iphone5有着无限遐想,他希望它没有电话功能,这样就可以省下大量话费,也可以让自己尽量不被被打扰;而在需要时,又可以找到倾诉对象进行视频。不过,显然iphone5没有按照张小龙的希望面世。于是,他把自己这些所有的想法,悉数带到了“微信”之中。

  2010年8月2日,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公司副总裁,具体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当年年底,看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即时通讯类工具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层出不穷,一向沉默寡言的张小龙给马化腾发出一封邮件,建议腾讯做移动社交软件。张小龙认为,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通讯工具,而这种新的通讯工具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

  2011年年初,微信1.0版上线,张小龙在该版本中率先推出了相当于免费发短信的文本功能。很快,用户的新鲜感不再,用户增长并不理想。张小龙突然意识到微信是否过于理性,如果增加一些文艺或者人性化的元素,会不会更好?从那时开始,张小龙放弃理性思维,开始武装成一个文艺青年。同时,微信也开始增加一些更贴近人性的功能,查找附近的人、朋友圈、摇一摇、漂流瓶……

  张小龙说,2011年1月微信刚刚推出时,还没有人能想到它日后的辉煌。人们以为,微信不过是善于模仿的腾讯推出的又一款山寨产品。但到了4月,就没有人这么想了。当微信推出“寻找身边的人”功能时,用户数量增长曲线出现了一个陡峭的上升;而当“摇一摇”手机,就可以与千里之外同样在摇晃手机的人配对聊天时,微信真正引爆了。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微信只用了八个月。面对这八个月里的种种质疑和指责,张小龙一直沉默不语,但在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他放上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并配文MJ的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2012年8月,腾讯微信推出4.2版本,推出视频通话功能。作为腾讯广州研发部的“精神领袖”,张小龙提出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他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观察到最人性化的需求。因此,在腾讯广州研发部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推出新功能或者新版产品时,开发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冲去找保安,让他们先体验。

  “产品要有爱”的情怀商人

  在中国,张小龙是极少数能够将个人风格投射于产品中的移动互联网人。这也是人们喜欢把他和乔布斯联想在一起的理由之一。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性格同样偏执、刚愎、追求完美且不近人情。

  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与运营商的利益关系,迫于压力,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而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正如他当年坚持不肯在Fox mail中做广告一样。他们的区别在于,商人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艺术家只愿意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并且不知道妥协。他的产品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整个社会和一整个世界,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所有需求的地方。

  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说,张小龙没有方法论,也从来没有理性地说出过一二三四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当时你会觉得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每次都被证实,这真是对的。

  张小龙是一个极“护犊”的人。对于在他的产品上动商业脑筋的想法,只要他认为会影响到用户体验,他就会像小动物警惕野兽时一样竖起全身的毛,不会有丝毫让步。开发产品时,往往收到很多来自公司高层的意见,张小龙会解释为什么不能加,为什么不合适,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一定要加,他会说:“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

  张小龙对产品的执着已经精确到了像素级别。他曾问微信的产品经理:微信3.1和3.0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减少了两个像素,这些用肉眼很难分辨的差别,他却看出来了。

  面对微信商业化的批评,张小龙依旧没有发表任何回应。他的团队只是默默地做出了新决策:公众平台上线后,为防止出现微博上水军泛滥、频繁刷屏的局面,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广播一条信息,即使是通过认证的加V账号,一天的上限也只有3条。在发现有些网站利用病毒式传播诱使用户扩散信息后,他更是毫不犹豫地砍掉公众账号内的页面直接读取功能,代之以不那么方便的微信中间页。面对叫苦连天的营销账号,他只是冷冷地在朋友圈上扔下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

  微信如此势如破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人们对微信的依赖与日俱增,然而张小龙却,对那些在微信上花很多时间的用户,表示“我们很担心”,并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都能够尽快地离开微信。

  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八小时二十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根本不给人提问和打断他的机会。演讲谈到了哲学和艺术、性和暴力以及人性的理解,他说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爽,就像上帝一样。演讲片段在网上被无数人传阅,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产品圣经。至此,张小龙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自己“产品教父”之路。

低调到尘埃里的“微信之父” 张小龙
湘商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