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深圳“禁摩限电”工作开始新一轮的集中整治。北京市日前也发布消息称,即将在10条道路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当北京遇上深圳,社会各界迅速掀起一场“整治电动车”之辩,将深圳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深圳市交警局于4月5日召开新闻通气会,针对此次“禁摩限电”行动公开回应、答疑解惑。
一线城市整治电动车“此起彼伏”
3月下旬以来,深圳展开“禁摩限电”集中整治,对超标电动车进行查处。在10天的行动中,相关部门共查扣电动车17975辆、拘留874人(拘留无证670人、非法拉客扰乱公共场所秩序196人、暴力抗法8人)、采集非法拉客人员771人次。
接着,广州打起了“配合战”。3月29日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50次会议审议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拟对电动车等非机动车、摩托车在广州市内实施“五禁”(禁售、禁油、禁行、禁停及禁营运)。
北京市交管局也于近日发布消息称,自4月11日起,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等10条道路,除自行车外,禁止其他非机动车通行。
“北广深”相继开展的电动车“治乱”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无论是全市范围内禁止,还是部分路段禁行,为什么首先对“电动车”开刀?
关于“封杀电动车”的原因,广州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事故太多了,电动自行车往往是罪魁祸首”。
北京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路段交通流量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区域广,交通事故多发。
而深圳交警则公布数据称,2015年深圳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共造成死亡114人,占总死亡人数431人的26.45%。2016年一季度,深圳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共造成死亡27人,占总死亡人数109人的24.77%。
深圳交警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年该局收到涉及禁摩限电工作的投诉有1500多宗,包括人大、政协提案建议10宗左右,占所有交通类投诉65%,这可能是问题的核心,也是造成乱象的主要原因。
这些数字的确显示了电动车之“乱”。但是,“一禁了之”,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怎么办?
快递行业首当其冲
来自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辆。此外,快递等特种行业目前对电动车依赖程度非常高。
此次深圳“禁摩限电”行动对快递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快递企业直言,因派件车辆不敢上路派送和接件,日接件量从8万件迅速下降到1万余件,另一些快递企业则表示,待交警下班后才收派快递。
也有快递员公开声称,取缔电动车之后,自己被迫每天花50元租面包车运送快件,再请朋友帮忙送到客户手中,“收入下降是肯定的,会考虑转行”。
而深圳市交警局在5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称,深圳“禁摩限电”主要是为了整治电动车、摩托车非法拉客行为,并非针对快递行业。快递企业被查扣的人员和车辆都是少数,快递员辞职也没有影响行业正常运作。
据快递行业协会汇总统计,在两次集中行动期间被拘留的快递企业人员有19人。深圳交警出具数据显示,经核实,共有16人有系统记录,均为“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三轮车上路行驶”;拘留期限5—10日不等。至4月4日,已有12人返回岗位。快递行业被查扣电动车仅有62辆,均是存在相应违法行为被查扣。
“快递员是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人,如果‘一刀切’地把他们使用的交通工具限制住,影响会特别大。”韵达快递深圳龙岗区新屯分布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说快递员违规参与交通,交警可以处罚,我们也可以加强培训,但不能直接扣车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杨宏山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深圳交警局声称此次整治行动不是针对快递行业,但显然已经伤及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没有电动车不可能完成,这说明政府在决策时对快递行业的特殊性考量不够。”杨宏山说。
电动车管理亟需出台标准
此次电动车整治行动不仅涉及到快递行业,对民众的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引发激烈讨论的同时,也形成了两派鲜明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电动车、摩托车不守规则,横行乱窜,超重超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甚至顽疾,不治不行。而反对者则认为,电动车便利、环保,已受到很多消费者认可,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能简单禁限了之。
对此,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专家岳经纶认为,电动车、摩托车确实需要规范,但规范过程不应该过大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责任,也是对其治理水平的考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电动车管理确实困难重重,但如果要加强管理,就应该从全部环节加以管理,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卡住生产、销售环节,制订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这不是交管局一家可以解决的,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深圳交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待快递业专用电动三轮车国家标准出台后,将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路段的具体政策。”
不过,杨宏山对记者表示,国家现在虽然没有出台标准,但并不影响深圳制定地方性标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于先遇到的问题应该率先解决,总结经验,给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而对于深圳交管局提出的“给快递行业增加5000辆备案电动自行车的配额”,杨宏山表示异议,“配额管理极易产生腐败和权力寻租,也不符合现在简政放权的原则。如今在没有可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不能轻言限制或者取缔,应该出台标准和规章进行规范,针对电动车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
此外,专家也建议,对电动车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对电动车进行分类、登记,对其最高速度在技术上进行限制,将其纳入保险等等,管理空间仍然很大,不能一禁了之。
链接
台湾:更强调非机动车管理
台湾是一个摩托车的世界(台湾叫摩托车为“机车”),台北、高雄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机车的影子。实际上,台湾的机车在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非常有序。
机车和汽车一样,是需要上牌;在任何一个停车场,都有专门的机车停车位;机动车和机车分道有序行驶:靠右边的车道上常写着“机车优先”,内道上则明确提示“禁行机车”。
台湾有汽车的人,很多时候也会选择骑摩托车出行。他们认为机车不仅不影响城市形象,反而是一种时尚、便捷的生活方式。
德国:限速每小时25公里
据统计,德国目前的电动车保有量是300万辆,金融危机以来每年以15万辆的速度递增。而且,德国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高科技化,各生产厂家都设有研发中心。
电动车的价格普遍在2000欧元上下,最低也1500欧元,大部分最高时速为25公里(这个速度也是人们骑普通自行车能达到的速度)。
据德国电动车专卖店老板说,如果电动车速度太快,德国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需要骑车的人事先参加考试获取驾照。每名司机得经过至少两天的培训,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驾照。
日本:装备齐全才可上路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电动自行车,在日本基本指“电动助力自行车”,时速至24公里就不再有助力,所以不会像轻型摩托那样达到时速40公里。
部分中国产的电动自行车也进入日本市场,而因为它们无需踏脚踏板就可以达到时速20~30公里,没有车牌和方向指示器,要想上路,必须提出申请,获得车牌,并且装配包括方向指示器、刹车灯、尾灯、速度表等标准零件。
在日本,高速公路左侧会划出一米线给摩托行驶。摩托使用年限越长,交税越多。跑得多了,出现安全和环保故障,不用政府颁布措施,骑车者就自行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