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城市如人,不要冷冰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4月11日   第 02 版)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这样的形象语言比喻我们今天大城市的死与生,再恰当不过了。

  在上一程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建设的模仿和“克隆”现象增多,以及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历史文脉、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经济产业、资源环境等特征和内涵缺乏深入的发掘,导致“城市不分大小,地域不分南北,城市面貌都似曾相识”。

  与此同时,一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在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城区古风荡然无存;一些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被“整旧如新”。这就使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机理被肢解,有机的秩序被打乱,造成了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断裂和空白。可以说,这些城市在塑造自身城市特色和品格的道路上,与城市的终极理想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不仅如此,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和城市人浑然不觉,并麻木不仁地在复制的快感中狂欢作乐,对城市无“魂”视而不见。

  正是由于这些人不尊重城市生命,不尊重城市情感,不尊重城市精神,不尊重城市性格,不尊重城市文化,不尊重城市个性,把城市强行克隆成一个面孔,于是“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城市市民不得不面对的视觉灾难。因此,有些专家呼吁:莫使“故乡”成“他乡”,更不能“反认他乡为故乡”。

  把城市比作生命的冯骥才,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过,“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可见,城市是有生命的,是有情感的,是有精神的,是有性格逻辑的,是有文化意蕴的,是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正因为生命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不同,个性不同,文化不同,才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城市。

  然而,反观许多城市的理念,往往令城市更像是一座毫无生机的“死城”。现代的分工制和专业化把每个人都放到一个专业的“格子”中,于是我们的政治家没有机会拜访哲人,我们的科学家无暇幸会诗人,城中的每个人都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而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相互失之交臂,老死不相往来。人们为都市生活付出了代价,却忘记了人类创造伟大城市文明的最初收获和根本目标——交流、交往和对话,而只是津津乐道于物质的富足与奢华,这无疑是一种异化。

  城市应当是一个充满灵性、活力与魅力的有机体,而非一座座冷冰冰的建筑森林。城市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便捷、舒适的环境应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终极目标。城市是用来生活的,而不是用来展示的;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幸福感理应比城市形象好不好重要得多。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一个城市发育越成熟,城市的个性就应越突出,特色就应越鲜明。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个性特色的城市,才是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城市。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有新陈代谢能力、交通畅通、信息畅通、服务功能健全、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并拥有创新驱动能力的城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

  从生命学理解,城市是一种生命系统,是由一种非常自然的东西构成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这个自然。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城市才能从生与死的考验中,凤凰涅磐,重获新生。

绿化请多些乡土草木
城市如人,不要冷冰冰
当法律遇到互联网医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