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沧桑故居话贾谊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2月22日   第 25 版)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多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贾谊首提“民本”概念,他提出的“阳儒阴法”,讲究礼法并重,实际上成为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策略。贾谊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贾谊懂得人民在治乱兴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自古至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这些话虽然是2000多年前说的,但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长沙太平街28号,贾谊故居,被誉为长沙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洛阳才子贾谊与湖湘文化渊源深厚。

  才气钟于斯

  贾谊自幼“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公元前179年,22岁时因《过秦论》而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然,贾谊也确实表现出一个青年政论家应有的才干,在纠正商鞅、李斯“左倾”经济路线的同时,重新确立了管仲的“综合治理”国家战略。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略,包括定制度、兴礼乐、“众建诸侯”削藩等等。

  不过,锋芒外露的贾谊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汉文帝衡量轻重,决定丢卒保车,将他贬出京师。远离庙堂中天,贾谊胸臆难顺。过湘江之际,他对屈原当年的际遇感同身受,心神相交,写下《吊屈原赋》,以困境之中的“神龙、骐骥、凤凰”比喻屈原,其实也是君子自道。

  汉文帝七年,贾谊被召回长安。随后出任文帝最喜爱的幼子梁怀王之太傅。皇帝用意拳拳,委托贾谊为帝国培养闪亮的继承者。不料,梁怀王竟意外坠马而死。贾谊深深自责,伤心欲绝,一年之后便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才子“留”长沙

  贾谊在长沙不到四年,却成就了“贾长沙”与“屈贾之乡”彼此成全、荣耀的佳话。

  四年中,作为长沙王老师的贾谊,事实上举重若轻,如铁锚定浮舟。贾谊到任后,协助朝廷稳定了南部边境。他利用长沙王老师的身份以及与文帝的密切关系,有效调和了二者关系,使长沙王室始终与汉廷保持一致。贾谊推荐利苍与辛追之子利豨为长沙国丞相,使长沙国政局趋于稳定。

  贾谊深受长沙国上下爱戴,他在长沙的住宅也被完好保存。汉武帝深感汉室对贾谊有亏欠,嘉封贾谊,完好的长沙贾谊故居也被敕命修缮。

  贾谊故居在东晋时曾为长沙郡公陶侃的住宅,被后人称为陶公宅或陶公庙。陶侃是东晋名臣,以二人的名声,的确可以互相辉映。晋以后又恢复成贾太傅祠。唐时一度荒凉,著名诗人李商隐曾有“贾傅承尘破庙风“之句。宋元之时有兴废,明朝成化前,贾谊故居已成居民住宅;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赎地建祠,塑贾谊像以祀之;明万历八年,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改为屈贾二先生祠;清光绪元年,粮储道夏宪云又重建祠专祀贾太傅,另建祠祀屈原。后又以屈贾合祀。经过这样的改建修葺,才让这所故宅一直保存下来。

  2100多年里,贾谊故居百余次毁建相继,“重新贾太傅故宅”甚至成为特定词汇,成为湖湘官绅贡献崇敬、彰显政绩的特别工程。光绪年间,湖南名士王闿运因缺席贾谊故居“重新”仪式,而被长沙官绅“不齿”。这里俨然成了湖湘士人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圣象征。

  历代诗人题咏贾谊故宅甚多,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人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其次为戴叔伦的《又过贾谊宅旧居》:“楚乡卑湿叹殊方,鹏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如今,古迹泯然,贾谊故居不复当年模样。所幸,相传为贾谊亲手所凿的长怀井,一汩清流流至今,仍可使用。

沧桑故居话贾谊
王闿运与湘潭开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