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仔细研究其中的“宜居”举措,包含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当然也不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城市的宜居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很大关系。信任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信任度高,意味着人们感到安全,没有那么多担心,进而把他人看作合作者而非竞争者。此外,美国的研究把信任和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信任度越高,健康程度越佳。如果居民居住的社区总体信任度不高,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生活成本,例如,出于不信任的原因,必须亲自接送孩子上学。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主要靠一个单位相处的环境。如今,我们靠什么建立信任呢?恐怕要靠平等。在相对平等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在不平等的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有力的社会分离器,不利于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与此同时,社会信任程度与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关系,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信任程度越低。比如,飓风之后,美国警察坐着船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抓小偷;而在挪威,很多人自愿把物品放在那里供人使用,而不担心被别人拿走。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城市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平等,并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调侃:“哪个省的回哪个省,这样北京的房价就解决了。”当然,这种调侃不能解决问题,但反映了一种情绪。怎样防止这种不满的情绪积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不用说太远的将来,至少我们已经感觉到城市不宜居了。可见,建立更平等、更公平的城市社会,也应该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因此,未来的宜居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建设,更应该呵护“软件”方面的建设。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