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互联网+ 全面活化旅游规划

■吴必虎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11月02日   第 23 版)

  互联网对旅游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尤其在“互联网+”概念的碰撞下,“旅游+”也延伸出不少新内容。可以说,“旅游+”与“互联网+”双向拥抱、深度融合、互为媒介、互为放大器、互为催化剂,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旅游与互联网之间的互加、互融。在此背景下,为产业服务的旅游规划将受到怎样的冲击,面对冲击又该如何应对,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旅游规划的挑战与变革

  大数据凸显旅游咨询的不足。国外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等善于挖掘数据,因此能策划出合理可行的旅游产品和方案。而在国内,一是由于过去工商管理过于严格,把不少创业人才阻拦在外;二是税收过高,企业难以进行原始积累,致使人才外流。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旅游咨询方面长期相对欠缺。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当下,旅游规划未除的旧疾暴露出更多的缺陷。

  以往旅游数据主要依靠景区和地方旅游局等部门提供,但数据宏观,又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因此准确度不足。现在,游客作为个体都能产生丰富的数据。如何收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是优化旅游体验的根本。

  规划的支撑体系发生变革。传统的旅游规划注重物质规划,而忽略资源的整合。然而,随着房地产的下滑,建筑行业、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被引入旅游规划,促使旅游规划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刚进来的人通过降价办法竞争;二是多学科融合会给旅游规划带来新的变化。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旅游规划新思维

  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在观光旅游时代,主要依赖相对独立的景区,且圈景式的景区发展模式导致与当地社区生活的隔离。其中,景点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经营业绩与游客满意度低的问题。尤其是在旺季的热点景区,过于拥堵的现象也降低了旅游体验。而在“旅游+”、“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规划产生了“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的新概念。它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不依赖传统的景区(点),不以观光为唯一目的;二是崇尚随处即可为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三是注重旅游体验,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四是打破门票经济,强调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五是旅游主题的普及性、旅游对象的广泛性、旅游空间的开放性和旅游方式的自由性。

  总的来说,无景区化的目的地建设是对旅游规划的咨询服务提出挑战。因为旅游的民主化和过去设计师的权威主导就有冲突,物质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增量已经不再主导,而是存量的更新。

  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的旅游状态,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要求旅游规划和城乡规划多规合一,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全面覆盖,旅游产业上下游的兼容、延伸,旅游访客和当地居民的和谐交流,也就是打破景区和当地居民交流的界限。从旅游管理来看,则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多边协作,市场秩序和安全综合保障。

  以大数据为基础,精准化营销作手段,舆情监控成机制的旅游规划体系。大数据本身对旅游规划转型提供很好的支持,会提高旅游规划的质量。尤其对于旅游局来说,大数据有利于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精准营销。以武夷山、桂林、拉萨等景区为例,通过对游客量、客源地、游客年龄、性别、游客轨迹、景区偏好等进行专门研究,可以方便旅游局制定更精准的目的地营销方案,并可为其对方案进行事后评估整合反馈信息。对于地方景区来说,建立大数据中心以实现智慧化管理,整合互联网数据、运营商数据、政府自有化数据以及景区自身的数据,是未来采购和技术发展的走向。

  此外,完善的大数据挖掘机制也能为舆情监控和反馈机制服务。以青岛天价大虾为例,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其中也有舆情检测不及时的原因。如果能建立完善的机制,那么旅游景区可以更为主动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维护景区的品牌形象。

  众筹加跨界,旅游规划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金融手段也开始不断涌现。对于旅游规划来说,能够成功嫁接这些互联网金融手段,无疑为大众参与实现“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以“电商+旅游”的跨界众筹方式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将大大提升景区的品牌内涵和人文价值,为旅游景区吸纳更多游客。但是,在众筹过程中,需谨防沦为炒作的噱头。

  (作者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互联网+ 全面活化旅游规划
中小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