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京津冀城际铁路新规划

2050年三地中心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

■中国城市报记者 朱礼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21日   第 11 版)

  9月16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规划目标,京津冀三地将建“四纵四横一环线”城际铁路网,细分为24条线逐步修建,预计2020年建成8条,2050年完全实现。同时,未来三地中心城市要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中部核心城市形成0.5至1小时交通圈。

  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

  京津冀两市一省中城市之间彼此距离并不远,且拥有北京这一全国交通中心,但其相互交通并不方便。据记者了解,天津、石家庄、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并不能直接互通。承德与张家口都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北部,直线距离仅255公里,但由于没有互通高速公路,绕道北京实则为380公里,车程增加到4个多小时。石家庄、保定等河北中南部中心城市至今没有直达天津的高铁,保定距天津仅155公里,唯一的一趟直达列车需耗时4个小时。

  事实上,京津冀地区的铁路、公路规划主要以北京为中心,重要区域城市多数都要通过绕道北京的方式互联。在京津冀一体化程度愈加深入的背景下,这种交通规划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变相增加了城市间的相对距离,降低了通勤效率,不利于三地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增大了北京、天津的城市交通负担。特别是北京,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其交通体系已经不堪重负,取道北京的京津冀区域交通无疑是雪上加霜。

  “8+1”构建京津冀交通网

  根据规划,京津冀三地将以“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以京、津、石三大城市为核心,形成“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公路网络,覆盖区域中心城市、重要城镇和主要产业集聚区,其中规划新建城际线24条,总规模3453公里。

  新增的“四纵四横”从整体规划的层面上改变了原有的“中心城市辐射型”交通体系。虽然还将有四条铁路以北京作为起始点,但将大大减轻北京作为转站枢纽的压力,更多地将其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参与到交通网的建设中。“四纵四横”建成后,自北至南分别有京津塘城际、京唐城际、津保城际,以及石沧黄城际;自西向东则分别有京石邯城际、京霸衡城际、津承沧城际,以及环渤海城际。这一交通网基本涵盖了京津冀地区的绝大多数中心城市、地级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之间通过交互交错的铁路,构建起了立体式的互通铁路网,提高了城市间互联互通的效率。

  “一环”则指环北京城际,即“涿州—首都第二机场—廊坊—香河—平谷—密云—怀来—涿州”,先后经过北京市顺义区、通州区、亦庄开发区,进入河北省后在廊坊市西部接入廊涿城际,最终进入首都新机场。“一环”线路连接了2座机场、2座城际火车站,同时与8条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在缓解北京市内交通压力的同时,放大了北京市交通枢纽的作用,大大提高北京市交通通勤效率。

  审慎规划确保有效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群建设逐渐意识到城际交通的重要性,纷纷出台相关的城际铁路、公路规划。陕西省于2014年出台了《关中城市群城际交通铁路规划》,通过13条线路,建设以西安为中心、宝鸡—西安—渭南为主轴的城际铁路网。杭州都市圈则规划了9条城际铁路,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出的8条铁路以及1条环路连接线形成了“八射一联”的城际铁路网。

  城际铁路能够改善城市群之间的交通状况,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率。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不能盲目上马,避免为纯粹拉动GDP的“铁公基”项目,要通过专家评审、公开论证等形式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要增强规划、建设的审计工作,真正将城际铁路网的作用落到实处。

怪事:南京明故宫遗址上建高楼
京津冀城际铁路新规划
烟台城市总规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