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文 全亚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22 版)

  图为馆内部分展品

  研究中国铜文化史,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朱炳仁。

  朱炳仁家族世代钻研铜工艺,如今到他儿子这代已有五代。几百年的传承已经不单单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延续。铜文化一直未出现有名有姓的人物,朱炳仁有幸成为首位铜领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刚一进展厅大门,古色古香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熔铜壁画、铜雕、铜塑遍及展馆的每一角落,加之头顶上昏黄的灯光,使人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中。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朱炳仁。

  “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朱炳仁郑重地对记者说道。

  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于铜艺术而言尤其如此。一谈起艺术,朱炳仁的眼睛便流露出不一样的神采,他向记者娓娓道出熔铜技艺的独到之处:“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以来都以青铜文化为主。何为青铜文化?简单说,就是通过模具而铸造成型的铜文化产品,并以此手艺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时代。但有了模具,这类艺术品便不是‘唯一’。而我们馆里所陈列的作品都可以算得上是熔铜艺术的代表,熔铜艺术与青铜艺术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需要模具,完完全全是靠手工艺术完成,就如你刚刚看到的那片‘稻田’,每一株稻子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

  朱炳仁所指的这片铜塑稻田,在整个展馆内格外显眼,来往的观光客无一不与之合影留念。莫非它的存在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我的这片稻田叫做‘稻可道,非常稻’,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所独创的‘熔现实主义’着重凸显的就是‘现实’二字。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算是一种生活的‘镜面写照’。”朱炳仁道出了稻田名字的精髓。

  “不论城市再怎么发展,首先还是要让人们吃饱!”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脚步加快,我国城市用地日益扩张,农田反倒愈加减少,显得弥足珍贵。大都市、大城市、城乡结合的不断发展,让环保问题愈发突出。如何让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朱炳仁想通过这片稻田,引起外界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他通过熔铜技术变换其形体,使之呈现出由现实到浪漫的过渡。这是记者见到的对社会、城市发展最感性的思考。

  朱炳仁祖籍浙江绍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常言道,人的生活轨迹、思想感情总是离不了家乡的影子。于我们凡人,大概如此,那么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可寄托了对故居的感情?

  说到家乡绍兴,朱炳仁就变得格外温柔,“绍兴邀请我回去,为家乡文化、城市建设做一点贡献,这是家乡对我的厚爱。”言于此,语气中是不易察觉的自豪。他告诉记者,在家乡绍兴东路,他将自己的祖宅改建成铜屋,一方面做展览之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家族传承的纪念。朱炳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祖宅的照片指给记者看。

  “Wow!”记者不禁发出惊呼,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这座老宅,宅内的家具、家用几乎都用真铜打造。仅仅是照片,就足以让记者看出这蕴藏在精雕细琢中的细腻。

  在朱炳仁的熔铜艺术馆里,有一个单独隔离的展厅,陈列的展品全部属于文创产品。与一般的文创产品不同,这里的铜制品几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实用的东西,如香炉、茶壶等等。既让产品创意十足,又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朱炳仁是怎么做到的呢?

  朱炳仁淡淡笑了:“我做的文创产品,是为了让我的熔铜艺术更加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刚需通常有两方面需求:时尚、实用。时尚体现的其实是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并非要我们沉浸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中不可自拔,而是需要让我们向前看。我想把这种百姓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用艺术表现出来。同时,要想贴近生活,就必须实用。我要用铜‘跳出’传统文化的禁锢,用时尚突显与时俱进。”

  任何艺术都需要艺术家用高超的手法提醒人们它的存在,获取这种所谓的存在感是每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心。那么朱炳仁又是如何做的呢?

  “你会发现,很难在大商厦中看到铜制品,可以说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了。我现在要做的、正在做的就是让铜以实用的形式——不论是铜塑也好,铜制文创产品也罢,回归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不难发现,朱炳仁不仅是个艺术家,他也是一名实干家。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
成都文化地标“遍地开花”
儒商并举 知行合一NE·TIGER三智论坛在京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