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成都文化地标“遍地开花”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22 版)

  坝上老华西、少城……这些老成都人们耳熟能详的旧址被统一贴上了成都文化地标的标签。

  从2013年起,成都市打造的文化地标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已基本实现“遍地开花”。据悉,成都市已建成的文化地标超过了200处,这些充满文化感、艺术感和主题感的地标,尽展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文化地标的确立,邀请了袁庭栋、岱峻等多位专家层层遴选,以“唤醒记忆、承载历史”。从2013年开始,少城片区的39处地标点位以及华西坝的34个点位,勾勒出了老成都的少城和华西坝的记忆。此后,成都古城墙、成都原点、黄忠祠墓、九里堤等地标点位也相继建成。

  今年,文化地标的建设已从成都市五城区扩展到了大邑、崇州等所有成都区县,目前已经累计设置超过了200处标牌。其中,崇州的罨画池、杨遇春宫 保府,邛崃的文君井、回澜塔等,都已作为当地的文化地标设置了标牌。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建成的文化地标,有的是历史建筑,有的是古色古香的牌匾,有的则是造型别致的石景。

  据成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南书介绍:“标识牌还将使用二维码设置,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就能详细了解到该地标点位的历史文化故事。”

  以巴金故居为例,巴金故居位于正通顺街,是老成都正通顺街、东珠市街一带多座公馆式民宅中的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原称李公馆(又名李家院子)。该建筑属于中国南北公馆民居风格相融合的典型建筑样式,建筑风格在成都市区内保存极少。巴金故居中的“双眼井”至今还留存。

  根据大量考证研究,以及巴金曾亲自考订的故居复原手绘图,巴金故居复原建筑宽约40米,长约74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复原后,故居内将设置巴金生活场景和文物的原状陈列,借助现代陈列技术和手段再现巴金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项目建成后,巴金故居将作为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

  而伫立于成都·文殊坊西大门牌坊侧的南方丝绸之路地标——“崛·烨”也在近期揭幕。“崛·烨”地标的竖立,彰显了古成都北门在南丝路历史上的关键地理位置,肯定了成都·文殊坊在丝路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崛·烨”取自“崛南方丝绸之路,烨巴蜀文化丰碑”之意。它以历史文化史料为背景,结合“一带一路”大战略,以商队(马帮)跋涉于蜿蜒的五尺道上为主体,自然融入了成都界碑、老城坊、老街景及青石板路等元素,并与辞赋大家何开四撰写的《丝路南源赋》映照,相得益彰,从而构成了一幅写实主义与现代公共艺术契合的艺术品。它将成为成都市区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标。

  文化地标有如城市的基因和人体的DNA,是最重要城市文化载体。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的流动融合,城市原住民的概念减弱,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亟需加强。因此,此次文化地标点位标识牌的呈现,将打破以往简单竖立一个标牌的惯例。内容上,要唤醒市民的文化记忆,外观上,也要成为装饰性强的城市景观。

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
成都文化地标“遍地开花”
儒商并举 知行合一NE·TIGER三智论坛在京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