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互联网破解地方投融资瓶颈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8月10日   第 12 版)

  编者按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在投融资等金融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也日渐深远,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亟需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中国城市报记者对中国企业投融资商会勇新泉会长进行了专访。

  中国城市报:中国企业投融资商会是如何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对接项目的?

  勇新泉: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37年了,全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比如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很重。地方政府借债是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由于前期的地方基础设施投入很大,所以只靠地方财政收入来还清压力很大,很多地方不一定还得清,基于历史事实,国家出台了文件,原则上地方政府不能利用平台举债,但是国家在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地方政府把有收益类的能够经营的企业连结起来,降低地方政府存量,引入社会资本做这件事情。中国企业投融资商会平台背后有实力强劲的500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会员来服务地方政府,中国企业投融资商会将地方政府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欲望连结起来,目前在全国很多城市商会都已经处于和当地政府项目的对接当中。

  中国城市报: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呢?

  勇新泉:目前,国家提倡了“互联网+”模式,互联网目前可以做四件事情:查资料、传资料、存资料和买便宜商品。其实互联网有许多功能没有开发出来,但是无论如何开发,信用和物流两个问题是互联网无法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的充分应用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互联网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但是“互联网+”有许多商业模式没有开发利用,因此,要利用变革的时机,对互联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定要紧跟互联网应用变革的时机,传统的汽车销售产业是市场饱和、产品同质化、没有创新并逐渐走下坡路的产业,通过互联网将所有修车人、购车客户、修汽车配件零售点等资源结合在一起构建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创新互联网模式比线下模式好的多,只有这种模式金融机构才愿意投资,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现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产业、生活交易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用互联网思维转变商业经营模式。

  中国城市报:中国企业投融资商会背后有许多金融机构,能否使用互联网把政府、金融机构连结起来?

  勇新泉:政府是由省、市、县、乡、镇五级层层汇报的体系构成的,而金融机构体系是市场化的,把灵活的金融机构体系与比较僵化的政治体系有效对接,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设立网站、进行网上招投标等方式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相连结起来,但是这个过程用民间思路来引导比较困难,因为民间资本有些是没有信用的,但是政府有信用,可以担保,所以政府应该作为主导方。政府和有信誉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连结,但是政府和没有信誉的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是不可能相互连结的。目前,可以通过商会呼吁,使用互联网将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连结,并逐步完善该程序。

  中国城市报:如何看待当今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问题?

  勇新泉:现在国家政府的职能是在转变,在与各级政府沟通过程中已经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种转变,PPP模式是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最直接体现。政府和企业采用合作的经营模式,政府将项目权力赋予企业,把有收益企业的经营权赋予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足力的,让社会资本来投资,谁来投资,谁来经营,企业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可以提高社会效率,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使政府坐在第三方做裁判,另一方面,政府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将有收益的社会资本进行充分投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中国城市报: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的建议或者意见是什么?

  勇新泉:互联网根本的作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进而解决大数据统计分析的问题。当前,通过互联网解决征信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对于信誉,不是企业诚恳上传材料就能解决的,必须经过第三方认证,企业上传的资料是否准确、真实,需要线下安排审核。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查询问题,但是无法解决信誉问题,这也是互联网的黑洞,目前还没有发现解决方法,只有通过建立网上征信数据库逐步完善征信体系才可以,因此,短期内,互联网金融需要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互联网破解地方投融资瓶颈
融资担保基金激活信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