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

■徐振强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8月10日   第 08 版)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指出,世界54%的人口(39亿)都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也就是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全球城市格局将必然产生新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西安和武汉等为代表的中国超大城市将面临新的世界性机遇。

  全球城市的理论阐释

  全球城市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它是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并将各区域的经济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城市形成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所有城市均会重组其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从而使一些城市凸显为全球的关键城市。全球城市也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信息化使交易活动和资本流动更为便捷,链接空间上遥远的地域,构筑了全球城市网络体系。而经济全球化使城市中心控制和专业服务集聚程度增高,从而推动全球城市发展。

  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全球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它们对全球治理贡献突出,并成为创新城市管理的领跑者。比如,以城市为主体参与各类议题最优方法、政治文化以及标准规范的传播;不断加入全球及跨国网络、国际协会;在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推进全球化进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全球城市战略的推进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百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而全球城市则是城市国际化的高级阶段。2000年以来,国内城市包括北京、武汉、上海和广州等逐步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构想。

  北京市在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中明确提出,2050年北京将成为全球城市。武汉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中定位为第三层级全球城市,即在洲际有一定影响,并且是区域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提出了全球城市的目标。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以及港口城市,上海城市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国的城市距全球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北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偏低,按世界城市的标准,服务业的GDP比例明显偏低,基础设施也很薄弱。上海在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功能层面的全球影响力还不够。以金融为例,尽管金融市场较为完善,但参与主体、主要产品、服务对象等都很狭窄。

  中国区域节点性城市预判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未来几年经济全球化将处于相对低潮期,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格局也会调整分化,增长中心开始从西方转向东方,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4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以香港、深圳、北京、天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城市将伴随经济全球化脱颖而出,成为新兴的全球城市。

  综合考虑全球产业分工、市场要素流向、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体量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规模,中国一、二线城市应当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明确新的高阶定位,承接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分工,提升城市在全球地理中的要素优势,进而带动国内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升级。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东快西慢”格局已被打破,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渐增强,西安、重庆、武汉等城市也开始吸引跨国公司,未来三十年将有机会成为第二、三等级的全球城市。

  (作者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所长)

新城新区发展的十大趋势
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