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探寻新城新区的内生动力

——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

■陈柳钦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6月15日   第 08 版)

  新城新区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突出的现象,如何看待新城新区一直备受争议。在此背景下,国内系统研究新城新区的研究成果《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应运而生。《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城市研究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研究员主编,来自中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多国作者各扬其长,针对中国新城新区的发展进行了集中的讨论和研究。

  《报告》总分结合,描绘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新城新区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惯性发展的力量依然强大。然而,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高层和管理部门释放出新城新区必须谋求转型发展的明确信号。近来,各地积极实践探索,转型升级的方向已日渐清晰,新城新区发展的政策正在迅速完善,未来将会有新的发展。鉴于此,《报告》对新城新区的十个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供了观察新城新区走向的基本框架,有利于理清主线,澄清认识。

  2014年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以及新城新区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中央决策层面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新城新区面临的政策环境、竞争环境迥异于从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级层面的规划以及多个部委的政策文件着眼于中国新城新区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角色,进行规划与指引。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国家高新区管理部门又提出2020年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从政策层面可知,中国的新城新区是整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发挥不可或缺的历史性作用。以国家级新区为龙头,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等为骨干,以各省(市、自治区)的开发区、工业区、各类新城为基础支撑的新城新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新城新区已经构成一个庞大的谱系,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自贸区、大学科技园,以及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智慧新城、生态低碳新城、科教新城、行政新城、临港新城、空港新城等等。截至2014年10月,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3000个。其中国国家级新区11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城新区,学术界已经做过一些研究,但还远远不够。具体来说,缺少对新城新区现状的全景式呈现及趋势推演;缺少对发达国家新城新区道路的充分借鉴;缺少对新城新区主要类型的冷静分析;缺少对新城新区案例经验的客观总结。概而言之,我们现在需要做一件极其基础性的工作,即要对新城新区是什么做出客观描述,从而对新城新区应该怎么样做出主观判断。《报告》对此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总体评判:“新城新区的价值与问题皆始于其‘新’。新代表着成长,代表着新的生命力,代表着探索的方向。但新也可能意味着稚嫩,意味着盲目性和冲动,意味着不完善与不健全。”正如《报告》中所言,新城新区问题的确不少,例如,规划贪大求洋,土地大肆浪费,产业空洞,投融资风险巨大,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突出。因此,新城新区现在最要讲的就是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健康地发展,而不是再去铺摊子、盲目再造多少个新城新区。将来在确实需要建设的情况下,也会有新城新区出现,但一窝蜂去建设开发新城新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城新区能不能真正体现“新”字,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此外,《报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看中国的新城新区。较之国内,国外建设新城新区的历史更长,因此,《报告》中展示了不少国家的优秀经验。比如,英国的“新市镇”开新城新区之先河,通过立法手段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法国“巴黎大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于40年后巴黎城市人口的严谨推算,一直仍让人叹服;美国公私合营的城市开发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新加坡在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建立的“宜居度框架”,带来方法论的价值;韩国首都圈第二期新城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中国一些新城新区的案例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报告》在案例研究中选取了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国家高新区镇江新区等,研究他们的问题,提出改进方向。对中国新城新区而言,单纯走扩张式的路子已经行不通。活力、竞争力、内生动力等等问题应该始终被置于突出位置:新城新区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释放治理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定位,激活区域竞争力?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培植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或许,这些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探寻新城新区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