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为期5天的第三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以下简称“矿博会”)以16亿元人民币的交易总量圆满落下帷幕,首次“开在矿口”的矿博会让郴州无疑成为百度搜索的热点。
由“后花园”到“桥头堡”
“郴”字最早见于秦朝,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作为湖南的“南大门”,是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最前沿,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地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郴州借助地理优势最早提出要做“粤港澳后花园”,但随着“一带一部”战略的明晰、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明确后,郴州在全省甚至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分析人士指出,郴州有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基因。“长期以来,南岭阻碍了郴州和广东地区的交流,但是这几年打开‘南大门’之后,应该说郴州处在了改革的最前沿。”
高铁时代的到来是曾经远离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边陲小城一次华丽转身,借助武广高铁的开通,郴州成为出湖南、进广东的最后交接点。从以前的到广州只能乘坐6个多小时的汽车,到现在乘坐只需1小时30分钟的高铁,“虹吸效应”开始在郴州凸显,通过快速铁路交通吸引沿海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郴州转移,郴州成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加快产业升级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郴州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华南能源基地”之称,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矿业经济一度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财政总收入的7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因此,开放的重点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目前,郴州市已先后承接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项目落户来改变原有的经济格局;同时,郴州也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和一些大企业对接。作为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和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郴州市政府对环境破坏和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了整合,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即一个交易平台、一个价格指数、一个国家检测标准、一个展示平台、一群知名品牌企业),通过引进一些新兴产业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帮助郴州走出资源依赖的路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同时,郴州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村镇绿化、荒山荒地绿化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区“绿城攻坚”和“三年全市城乡绿化攻坚”,5年时间完成造林26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6%,将郴州打造成为“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利居乐居的“林中之城、休闲之都”。
借助地理优势 承接地区产业转移
随着主要交通干线、城市连接线的基本建成,郴州发挥区位优势已形成与广州的“1小时经济圈”。据数据显示,郴州引进外资总量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排在湖南省第二,加工贸易总额超过长沙排在全省第一,其中,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为42.8亿美元,到位内资总量1391.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29.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9.8亿美元。
郴州市政府通过持续不断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完成了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并叠加物流保税功能,成为郴州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闪亮名片。据介绍,郴州从2009年开始通过调规扩园、大力建设标准厂房等措施设立了14个省级承接产业园区,配套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园区,成功承接了飞利浦、台达等世界知名企业在郴州落户。尽管郴州的地理位置不靠海、不延边,但目前是湖南省开放平台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海关、铁路口岸开放、铁海联运的开通加速了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据悉,郴州市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口岸任务,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适当增加内陆口岸开放数量”等政策支持机遇,加快推进口岸物流中心、往来港澳公路跨境快速通关等项目建设,加快融入粤港澳通关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进一步提升郴州口岸核心竞争力和对湘南三市的辐射作用,把郴州打造成对接粤港澳、迈向国际的桥头堡和一类口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