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游戏的推陈出新,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为清洁网络环境,2018年12月我国设立了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对网络游戏进行研究评议,并要求存在道德风险的网络游戏进行整改。“第三人效果”现象在此类事件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新媒体环境。
[关键词]“第三人效果” 网络游戏整改 新媒体环境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新媒体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第三人效果”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是否依然发挥着影响?答案是肯定的,“第三人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影响着人们,影响着媒体环境。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游戏不停地更新换代,渐渐成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影响着大众的生活。而“第三人效果”对网络游戏未来的发展和新媒体舆论环境的改变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对媒体环境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是一种基于内心“反抗性”的心理,即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肯定、对独立性的坚持、对个人喜好和经验的保持以及对他人态度的批判性怀疑。因此,网络游戏整改事件不仅受“第三人效果”的影响,而且与大众趋同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现象息息相关。
1.在“大众趋同”中的体现
趋同心理又称为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大众趋同”在“第三人效果”的影响下,会影响网络游戏整改事件的进程。如,网络游戏中的限时抢购会受“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导致大批经济未独立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从而过度消费;人们在“第三人效果”的认知倾向下,面对游戏道德委员会的评议整改,会判断网络各类不良因素对自身影响并不大,导致很多网络游戏的粉丝反对游戏整改。
网络游戏的兴起和衰落也与大众趋同心理有关。由于社会距离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的娱乐游戏不尽相同,从而受到不同影响。在网络游戏整改条例出台后,社会上出现各种舆论声音。趋同心理会在人们判断自身时发挥作用,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相同时,人们会选择保持自己的观点;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相悖时,人们就会因为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趋向合群,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使观点的多样性受到限制。
2.在“沉默的螺旋”中的体现
(1)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进行表达的时候,如果观点得到认可,自身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以此类推,这类观点就会被发表和扩散;而当发觉回应声较小,甚至招致异样眼光时,人们就会出于自我保护而选择沉默,长此以往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螺旋之中。
(2)“第三人效果”对沉默螺旋现象的影响。未成年人受网络游戏的影响越来越大,限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游戏道德委员会成立前,呼吁游戏整改的人数比抵制整改的要多。许多家长受到“大众趋同”和“第三人效果”的影响,选择支持整改。而由于整改并未出台,反对整改的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许多人保持沉默,从而产生了“沉默的螺旋”现象。随着游戏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受影响的人不断增多,沉默的大多数开始选择不再沉默。再加上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再因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沉默,于是开始在网络上对游戏整改进行批评。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另一种“螺旋”产生——反沉默螺旋。
(3)在思辨方式上的影响。反沉默螺旋的产生事实上对网络新媒体环境有着较大益处,它能够强化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使更多的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思考方向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群体的理性思辨,减少情感动员的压制。网络游戏的初次整改有利有弊,在反对声音里,部分人指出官方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使众多成年人丧失了部分权益。这种理性的弱势群体的“反抗”,为未来的游戏整改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不同的思考方向能够促使人们更全面地面对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也使新媒体环境得到升华,这种理性的“反抗”是我们应该理解并提倡的。
但世间万事都是把双刃剑。郭小安曾说:“理性思辨往往被情感动员所压制, 甚至谣言被视为弱者反抗的武器, 一切与抗争目的不同的声音要么被同化, 要么受到攻击陷入沉默, 舆论最终走向了‘沉默螺旋理论’所揭示的寡头化和集中化。”非理性弱势群体的“反抗”是极端的,他们的理性思辨大多被压制。非理性化、个体情绪化和泛道德倾向化以及网络的匿名性,让许多极端的个体在面对与自己“声音”不一样的群体时会进行网络暴力攻击,于是很多网民变成了“键盘侠”“网络喷子”。
网络游戏整改的建议
1.全面了解各群体对游戏的需要
首先要认真思考网络游戏整改“一刀切”模式的弊端。游戏整改必须正视成年人的合理权益,正确面对暴力事件与网络游戏中暴力元素的相关性,专注思考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对被模仿的东西进行“一刀切”式的管制。很多人认为的不良因素“暴力”,却能在电影中发挥大作用,利用得当,暴力元素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许多著名导演利用暴力元素让人们觉醒、思考甚至改变;暴力美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警醒在现代化享乐中情感和生命力日渐萎缩的现代人。
2.重视成年人的沉迷现象
有网友这样评价网络游戏整改:“在大学前憋‘死’,大学后玩‘死’。”表面上看,网友是在抱怨网络游戏整改,但从中可以看出:第一,“第三人效果”在这名网友身上的作用之强,这种消极的“反抗”会给新媒体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第二,网络游戏整改仅针对未成年人的沉迷问题,对成年人的沉迷行为未加干涉。其实,对网络沉迷的不仅是未成年人,许多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也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但参与制定网络游戏整改的成年人受“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忽视了成年人的沉迷行为,对此应加以重视。
3.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察与管理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对“第三人效果”加以利用。一方面,通过加强监管“第三人效果”现象,对新媒体网络游戏环境进行严格管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健康网络,使受众产生“反转的第三人效果”,推进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4.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一方面,可以从游戏时长进行分级。部分未成年人受网络游戏影响时间较长、程度较深,如果“一刀切”地进行网络游戏整改,会让多数未成年人难以接受。通过游戏时长的分级,可以有效控制不同人群的游戏时间,既可避免沉迷现象,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根据游戏内容分级。正视成年人的合理需求,更好地利用网络将不同年龄段的舆论声音分散,减少“第三人效果”现象的群体极化。
5.开发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
鼓励开发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暴力、情色等内容,而且能够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热度推出健康游戏,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服务式归因,推动未成年人“第三人效果”现象的形成,帮助未成年人了解并接纳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
结语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要准确认识自己,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网络游戏既然已经成为娱乐消遣的潮流趋势,我们就要正视网络游戏,既要看到网络游戏的益处,也要规避网络游戏的弊端。同样,“第三人效果”现象对和谐新媒体环境的营造,既有好处也有负面影响,我们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正确认识“第三人效果”理论对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网络游戏整改事件,而且有利于我们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舆论事件。
(作者单位:济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陶鹤山.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9(04).
[3]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2011(08).
[4]郭小安.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5,37(05).
责任编辑:马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