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

杨 梅 《 中国报业 》(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的传播形态不断出现,传播无处不在,不仅专业媒体单位,泛媒体机构以及自媒体平台也急需要新媒体人才,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人的融合。目前媒体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媒体市场需求,新闻传播类高校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市场和行业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   新闻教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新

    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传播活动受到冲击,各类媒体机构中与新媒体相关的部门与岗位近年来持续完善和扩充,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社会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承担培养新闻人才重任的高校也要改革培养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行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媒体从业人员不再是简单掌握传统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成为有深度、有思想、有广阔视野的媒体人。

    1.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需要的是具备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的人才,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客户端层出不穷,面对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和平台,媒体行业迫切需要的是“全媒体”人才。媒体人在掌握多种传播技术的同时,要专攻某一项或某一领域,例如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招聘财经资讯主管编辑时,优先考虑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的人才。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强调单纯的新闻传播学科背景人才,在传媒业并不太吃香,当前的媒体行业更青睐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因此,新型的媒体人才在未来的媒体市场中,要成为把握全局、统筹管理的复合型、多元化、专家型人才。

    2.新闻传播产业人才

    当前的新闻传播学能够满足“记者编辑”等岗位的需要,现在业界比较稀缺的是新闻传播产业的人才。新闻传播产业化不断加深,新闻传播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一方面,为了保证最佳的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备市场经济的知识;另一方面,各行各业更重视自身扩张的经营,因而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新媒体人要懂得经营营销,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将品牌信息和经营理念准确地传播给最需要的受众。总之,传统的记者编辑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化的要求,新媒体人才要融入到市场洪流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

    3.协同合作、抗压能力强的人才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因此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有责任心,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新媒体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媒介形态,要求从业者具有创新意识,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受众。同时,媒体希望从业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能够变压力为动力,随时准备好承担重大专题报道的重任。

    国内新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面对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传媒高校学生应当是新闻传播业的后备人才,但从媒体行业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来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媒体人才流失现象加剧,高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以适应行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和空泛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各院校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不明显,在课程安排上也不能完全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此外,国内高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职业化,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对口专业人才为目标。国内的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为窄化,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新闻职业精神、批判精神和战略眼光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将导致功利主义的滋生。

    2.课程设置:体系单一、比例不平衡

    优秀传媒人才必须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计,美国新闻教育人文素养类课程占四分之三,注重构建学生广博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安排上也借鉴国外经验。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很专很深,而一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却很少被纳入教育体系,课程单一,交叉不够;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必修课比例较小,实践性课程比例较少;多数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化不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3.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薄弱

    学院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新闻传播院系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方式,而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的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实验设备不够先进、实践机会少,实践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4.师资队伍:来自学界和业界教师比例失衡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水平。作为新闻传媒人才的制造工厂,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建设首先在师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对教师的实践水平要求很高。但国内传媒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有媒介经验的教师占比不多。此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这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对传媒高校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思考

    在媒介转型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其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面对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更新观念,按需培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媒体行业,企业、党政机关、民间组织等都需要新媒体人才,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因而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高校在培养人才上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平等的理念,适应社会需求,不能仅仅强调专业对口,而是要变单一化的培养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出面向社会、面向整个文化产业的新型知识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拓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2.专业重置,打破学科壁垒

    媒体融合不断加深,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课程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设置,顺应传媒业的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校要抓紧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积极开设数据新闻、媒介融合等符合人才需求的课程。高校还要打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和学科之间原有的壁垒,提高人文科学类课程的比例,培养出既懂新闻技能,又懂营销策划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出专家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传媒高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师资队伍,不能仅仅以学位和学历吸纳人才,应该多吸收来自业界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人,提高有媒介经验的师资比例,实现双师教学模式。高校应该实施双轨制的教师评价体系,将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反馈与科研能力一起纳入评教中,来自业界的老师可以多开设课程,凭借丰富的教学成果参与评教,而不需要科研成果。

    4.院媒合作,打造高水平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来自业界和社会的支持。业界和传媒学院之间应该是共赢的合作伙伴,对于新闻传播院校来说,媒体行业是最佳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也是专业师资的来源;对媒体行业来说,新闻传播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媒介智慧的宝库。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媒体行业,因此媒体行业应加强与传媒学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供专业师资,为传媒教育机构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高校需要加深与媒体行业的互动合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媒体制作、编辑、推广和运营等流程,成为社会所需的新媒体人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忠青.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2]陈虹,郑广嘉.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5).

    [3]吴信训.21世纪:新闻教育最需要什么?[J].国际新闻界,2006(12).

    [4]张昆.拓宽视野,扎稳根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新闻爱好者,2011(11).

    [5]许正林主编.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张昆.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J].新闻记者,2011(7).

    责编/李德金

整合资源打造纸媒社区服务平台
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
行业数据库智能化建设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