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不仅是一次理念创新,还是一场技术升级和一轮全面创新。要主动加大传播矩阵和融媒平台产品的建设力度,打造“四全”媒体,提升记者“四力”,构建面向不同用户、满足多样需求的全媒体产品生产体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语境下,融媒产品内容生产和呈现方式的“复合”创新,有助于推出更多思想有高度、表达有温度、内涵有厚度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移动优先 全媒体产品 融媒转型
“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地市报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刊于 1948 年 12 月 10 日淮海战役隆隆炮火中的徐州日报,自 2008 年 12 月成立传媒集团以来,致力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和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加快建设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地市报业融合发展之路。
“融”是一次理念创新
“和徐州一起奔跑!”是徐报融媒的响亮口号,更是徐报融媒的实际行动。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融合发展的深度。70 多年来,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一直是徐州报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小推车”精神更是激励一代代徐报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不同时代占领一个又一个舆论制高点。近年来,徐州报业两个效益业绩显著,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文明单位。“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更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从“相加”到“相融”,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一道鸿沟,是从物理意义向化学反应的跨越。徐州报业当下进行的所有艰辛探索,都基于这一跨越,蹄疾步稳、坚毅前行。
当前,在徐州报业“移动优先”成为共同理念, “用户意识”日渐深入人心,“融”字当头全平台全天候贯穿始终,“10 万+、100 万+”的“爆款产品”屡屡刷屏。尤其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客户端,徐州报业出品的融媒产品屡受关注,大大提升了徐报融媒的品牌形象和徐报人的信心决心。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成长壮大,写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徐州答卷”。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无论是从建设淮海经济区一流地方主流媒体的高度,还是从强筋健骨、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融合发展都是媒体的刚需、时代的必然。徐报集团从讲政治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和徐州故事的深度、传播核心价值的厚度和贴近基层百姓的温度等层面发力,增强传播矩阵建设的力度和锐度,摒弃“地市报”思维和“小报思维”,坚持“小报大办”“小平台大作为”的发展新理念,开辟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市场。
2020 年以来,徐州报业融媒体工作室机制正式成立,一批专业化、垂直化、本土化的特色融媒产品应运而生。用创新的机制激活内生动力,用跨部门、跨媒体、跨业态、跨体制的扁平化、项目制内容生产模式,优化了融媒生态,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整合集团和社会资源的“事业部制”“导演制”“剧组制”融媒产品生产模式初露锋芒。
从纸间到指尖,从铅字时代到激光照排时代再到移动互联时代,徐州报人始终把战地记者的风采代代相传,把战地记者的文风代代相传,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代代相传。为人民歌唱,为时代画像。《党报记者在基层》栏目坚持十年来不间断,接地气、有温度的报道风格持之以恒。“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和“无视频不发稿”已经成为徐报融媒记者的自觉要求。一个“融”字,实际上是记者在革自己的命、媒体在革自己的命。
面向不同用户,徐报融媒集群和传播矩阵着力构建满足多样需求的全媒体产品体系,着力个性化生产、强化可视化呈现、全面智能化推送、优化互动化传播,尤其在短视频、微动漫、H5、AI 直播、VR 现场、慢直播、动新闻等微传播、轻量化产品上加强研发、自主升级,专注本地、打造亮点。六磅视频深耕个性化高端视频市场、豹子视频满足社会化大众审美需要,这类产品个性鲜明、定位精准、受众清晰,赢得了短视频产业链和微电影、微纪录片产业链的欢迎,这些尝试也极大拓展了徐州报业在融媒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把互联网前沿技术运用于融媒平台建设和内容生产方面,徐州报业走在前列,以融媒指挥中心为平台,建设智能化编辑部。“AI 合成主播”成功打造了智能主持人“汉风小子”,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已经成为“汉风号”客户端《风眼新闻》的一大亮点。
“融”是一场技术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落地,心中有“数”,融合才有路。“融”是一次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技术升级。
徐州报业明确提出“报网并重、先网后报、移动优先、融字当头”的发展战略,把更多人财物资源投向移动端和融媒产品,打造 UGC、PGC 相融共生的区域网红新媒体平台,以优化用户体验的成效来增强用户黏性。
在“互联网 + 徐报融媒”的战略视角下,徐报融媒正在建设升级“中国徐州网 (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学习强国’徐州学习平台 +‘汉风号’客户端 + 徐州发布五位一体融媒集群 + 本地政务服务商务及市场端口连接”的全媒体传播阵地,致力于用本土文化弘扬传承、本土受众社交需求、本土市民生活服务以及当地智慧城市终端入口等独特的优质资源,将内容、平台、用户连接起来,用内容的精准分发和服务的精准触达谋求媒体平台综合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还以大数据力量赋能融媒产品链的生产流程与机制,通过合作引入第三方公司的外部数据,极大提升了自身平台的采集计算和精准推送能力。
2020 年底上线的“汉风号”客户端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下载总量突破 170 万,单周最高下载量超过 15 万,日活量均值近 10 万次。目前,本地稿件日均发稿量超过百条,全网机器采集信息、热点资讯等日均超过万条。
重大主题宣传实现全媒体矩阵的“秒推效应”,受众称赞徐报融媒“主流新闻做得很‘潮’”。正能量传播、主旋律表达与现实语境实现同频共振。党报红色基因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得到技术的检验、受众的检阅。有意义的传播变得更有乐趣。在媒体深度融合这场没有终点的攻坚战中,徐州报业的探索表明地方报业也可以后发先至。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鲜明特征。徐报融媒正在进一步加大移动传播新平台、新阵地建设,全方位打通“报网端微屏”,逐步构建起以“汉风号”客户端为主体、以都市晨报融媒矩阵和徐州发布融媒矩阵为两翼、以徐州日报双微和数十个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APP 为呼应的移动传播新格局。徐报融媒强势发力短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出多个品牌栏目,吸睛度很高。持续开展的“媒体融合催化季”全方位为融合人才增加营养、催生动力、提升能力,成为融合进步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策采编发”新流程新机制新模式正在加速重构。“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已经成为标准流程。徐报融媒整合内部架构,统筹采编资源,全面推进流程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与传播全能化、智能化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融”是一轮全面创新
从一家纸媒集团到“平台 + 内容生产者和聚合者”,徐报融媒尝试用新模式连接更多用户。上线不久的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汉风号”,吸纳入驻本土自媒体机构 100 余家,各县市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平台也纷纷进驻,平台日均审核推送原创资讯量居同城首位。尤其是“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的深度实现,极大提升了地方主流媒体的平台价值。14 大类、133 项政务服务功能的接入,包括苏康码、医保、社保、公积金、地铁公交、水电煤气暖气等便民功能,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AI虚拟播报栏目《风眼新闻》、5G 消息产品专栏、VR 直播、“72 小时慢直播+1 小时记者出镜直播”系列,以及一系列商务频道、服务栏目的推出,重塑了媒体形象、提升了平台价值、聚合了受众力量。
近年来,徐报融媒系统打造“四全”媒体,全面提升记者“四力”,全方位构建面向不同用户、满足多样需求的融媒产品生产和发布体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语境下初步实现内容生产流程机制与发布方式路径的“复合”创新。
2017 年 12 月 12 日至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徐州市的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徐报融媒连续几年策划推出“牢记嘱托看变化”融媒体系列产品,其中多个融媒产品在头部短视频平台浏览量超过 100 万。今年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主题宣传,徐报融媒连续在徐州日报、都市晨报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向百年华诞交答卷”等四个“百版”行动。尤其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党史三说 (青年说、少年说、英模说) ”“红色地图动漫版”等均引发强烈反响。《自行车上的镇长》《一把铁锤》等 50 多个重磅融媒体产品浏览量过亿,尤其是在广播剧、微电影等领域初试身手,效益显著,提升了传统报业集团的社会形象,增强了集团上下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徐报融媒珍惜机遇、持续发力,以传承好徐州日报红色基因系列工程为依托,把建设好区域主流媒体的使命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大成果效应,在原创内容生产、队伍活力保障、健康机制营造、内生动力催生等方面推出新举措、推动新实践,让老报社激发新活力,让传统媒体迸发新生机。
(作者系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 :包萨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