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日报以小康建设为主题,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通过外籍人士与苏州结缘、实现自身梦想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们眼中的中国小康。宣传苏州小康,以点带面,能生动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关键词:小康社会 中国故事 “洋苏州”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及时客观记录苏州奔向小康道路上谱写的辉煌篇章,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融媒编委会组织精兵强将,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以小康建设为主题,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洋苏州”进行了访谈。通过外籍人士与苏州结缘、实现自身梦想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们眼中的中国小康。
12篇长通讯展现了“洋苏州”们亲身参与苏州建设、目睹中国腾飞的历程,以他们的视角呈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神州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次专题采访呈现的最终成果之一,苏报融媒编委会与古吴轩出版社合作,对这组系列通讯精心打磨,汇编成《“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一书出版,作品被列为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①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的策划写作、编辑出版,为破解“讲好中国故事”难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讲什么—— 迈向小康社会新征程的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新征程故事,也就是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我国小康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故事资源,只待我们进行深入的开发和挖掘。
改革开放40年来,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机遇,踩准发展节点,一步一个脚印,创新发展,呈现出稳健发展的势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吸引着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多年来,苏州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发展前列,在经济发展、开放创新、城乡一体化、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领跑全省、全国,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
可以说,苏州的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缩影;苏州奔向新征程的脚步,正是踏在了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鼓点上。从苏州的发展历程,就可以感受到“小康中国”的发展脉搏。中国小康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从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中得到客观反映。
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到苏州考察。他了解到工农业总产值人均近800美元后社会发展的状况,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苏州的成功实践,以及对于党的十二大确定的翻两番目标的信心,坚定了小平同志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②
宣传苏州小康,讲好人们奔向小康新征程中的故事,可以以点带面,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主题主线宣传,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氛围,是新闻宣传战线的职责所在。从苏州这个窗口,透视中国小康的成功实践,具有较强的主题宣传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角度选择上,集思广益,进行了多层次的座谈讨论。最后确定——让外国友人讲述迈向小康征程中的故事。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奔向小康建设一样,都是苏州发展的强项,也是地方媒体做好新闻宣传的优势所在。从小切口入手,反映宏大主题,写作的基调首先确定在讲故事,讲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除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摄录人员也要全程参与,确保后续成果能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这一选题上报后,被列为2020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得了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谁来讲—— 亲身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洋苏州”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外向型经济一直位列全国前列。苏州成为不少外籍人士创业中国的首选地。成千上万的外籍人士生活、工作在古韵今风、美丽宜居的苏州。拖家带口、举家而来的,也不在少数。他们见证并直接参与苏州奔向小康、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由他们讲述苏州迈向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故事,展示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更富传播价值,也更有说服力。
于是,苏州日报通过市委宣传部以及各市(县)、区宣传部门,苏州市外办以及各市(县)、区外事部门等,广泛联系,获得了一长串的推荐名单。经过筛选,综合考虑了“洋苏州”们的国籍、专业、来苏时间,以及各自的生活经历、职业变更、故事亮点等要素。几经排摸,最终选择了12位外籍人士。
他们分别是:法籍学者、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院长魏让方,怀有一腔“中国梦”的新加坡华人曾昭孔,克罗地亚拳击冠军、“命中注定要做一根纽带”的马国伦,中国女婿、英国油气仪表工程师约翰,自称“一家五口都姓苏”的美籍外教苏平,在苏州打造“铸造行业标杆”的日本专家盐谷外司,BBC前记者、生活在苏州的“洋玉雕师”安大路,来自瑞士的“幽默先生”胡默,追逐造车梦想的澳大利亚专家戴慕瑞,在“德企之乡”太仓致力于中德经济文化交流20多年的德国专家夏建安,梦牵江南、走上海归之路的美籍人士郁国平,韩国纤维专家、恒力集团的技术高管金管范。
通过这些名单可以看到,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迥异,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而且遍布苏州的各个区域。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号:漂洋过海而来的“洋苏州”,即生活在苏州的外籍人士;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苏州工作生活多年,见证并参与苏州奔向小康的新征程。
这些“洋苏州”,在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小康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中不少人已经自带“流量”,有些人在自己工作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些人努力追梦的传奇人生经历令人赞叹,有些人身怀绝技已成为名声在外的“网红”。他们不再是过客,而是已经把苏州当成了真正的家。他们对中国、对苏州的小康建设具有深切的体会和认知。他们认同或了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他们认同或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他们认同或了解“中国梦”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他们的登场,为《“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这一策划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么讲—— 讲述在苏州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③
在确定选题时,编委会就明确:不需要宣传说教,不需要往概念上靠,更不能故意拔高,要让外籍友人讲述自己在苏州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感染读者。
魏让方熟读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了解中国历史上对“小康”内涵的诠释,但当代中国对小康概念的再丰富、再完善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让他惊讶。他说,他与中国、与苏州的结缘富有梦幻色彩。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因缘际会,结识了一个中国学者,于是从“四书”开始,先秦诸子百家、儒释道典籍一本本看过来……他叩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也由此一步步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凭着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多次获得了两国政府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如今,魏让方的“中国梦”越来越具象化,他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传奇追求中。
当然,更多的“洋苏州”对小康的概念,或许并不像魏让方一样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究。他们只是以自己实现梦想的亲身体验,诠释了当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例如,安大路来苏州“拜师学艺”的故事。1956年出身的安大路,原为BBC记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玉雕结缘。年过半百的他辞掉工作,只身来到中国玉雕重镇苏州,一片痴心,追逐自己的玉雕梦。从2008年开始,他便在苏州潜心学习研究玉雕技艺,凭着专注和努力,已多次获得玉雕大奖。事业成功的同时,他还在苏州收获了美满的爱情……接受访谈时,他说:“现在,我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平时接触交往的是自己喜欢的人,别无所求。”如此朴实的话语,就是小康社会的个人诠释。
还有,纤维专家金管范原先就职的韩国企业,是苏州民企恒力集团的原材料供应商。10多年前来到恒力集团,并成为企业的技术核心。在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正如他所说:“我从来中国工作,到现在在恒力大展手脚,正一步步实践着我读书时的所思所想,我是快乐的。”还有,克罗地亚小伙马国伦,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苏州,却再也不想离开,他创业的“决战苏州”慈善白领拳击赛已成功举办了8届,他创办的“黑领带”拳馆为他赢得了名声和尊重。
真实的故事最精彩,有梦想的故事最生动。多个“洋苏州”的故事汇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书,就映照了一个立体多彩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必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就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策划的实施、书籍的出版,正是苏州日报为此做出的努力,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传播好中国新时代精神,讲述好中国新征程故事,新闻宣传战线任重道远。
(作者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融媒编委、传媒研究中心总监)
责任编辑:喻 瑾
注释:
①《习近平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
②曹普:《“小康”构想与1983年邓小平苏杭之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3/0819/c367208-22616922.html
③《习近平: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5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