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下传播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固守传统上具体的报道策略与模式已不合时宜,从理念、内容、渠道入手进行全方位创新,是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再提升的现实之需与逻辑必然。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 新时代创新 历史回溯
典型人物报道,即针对具有代表性、榜样性、示范性的人物所开展的强化或重点报道,是有别于西方的、我国极具特色的新闻品种,更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以正面宣传为主”基本方针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环境与生态的巨大变革,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有所影响。但不可否认,其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社会思潮多元激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愈演愈烈的新媒体时代,不仅无法消亡,而且是满足当下人民团结、民族振兴、国家强盛需要的时代必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站在“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角度,回溯过去七十年典型人物报道在浮沉俯仰、盛衰兴废间沉淀下来的经验补给和学理支撑,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追寻报道策略与模式的革故鼎新,以期典型人物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不越轨,不偏航,不搁浅,焕发勃勃生机。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逻辑
回溯与检视以往经受住历史检验的好方法与优良传统,可以为优化、创新当代典型人物报道与宣传,提供宝贵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逻辑对标。
坚守政治定力
新闻具有天然的政治立场与倾向性,典型人物报道也必然拥有传播、宣传政治理念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新闻媒体就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业务上始终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重视塑造、传播典型。早在延安整风运动与《解放日报》改版时期,就曾针对毛泽东为改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经济封锁、资源贫瘠的困顿局面提出的“自己动手”革命口号,造就了一大批以吴满有为代表的农业模范。随着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党报党刊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政治目标的实践中,塑造了董存瑞、张思德、刘胡兰等许多战斗英雄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展开的宣传促成了杨根思、邱少云、沈如根、黄继光等保家卫国的英雄典型和耿长锁、王崇伦等先进生产典型人物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的指导思想,年广久、步鑫生等企业家典型,张海迪、赵春娥、中国女排、华山抢险队等代表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人物和集体,孔繁森、任长霞等艰苦朴素、服务群众的人民公仆形象,如雨后春笋般频频涌现,为传播与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讲政治的基本立意始终是中国新闻理论的恒定命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典型人物报道都首先要站稳政治立场,锤炼过硬政治定力,尤其是在当下价值观念激荡、舆论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表现出更强的政治理念。
遵循真实性原则
在直面典型报道中的政治问题时,首先不能忽视新闻本体意义上的规律性。总体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人物报道主要从人物塑造真实和人物选择真实两方面不断反思、坚守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一方面,典型人物报道不再遵守传统的媒介公式,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与细节反映人物的真实品质。譬如,《七天,触摸一个真实的任长霞》一文,作者通过对其寝室、办公室、服用的药、阅览的书、破案过程等描述还原了其生前真实的工作状态,通过领导、同事、百姓对其多角度的评价塑造了任长霞虽“普通”但可敬的人民警察形象,此外,还有媒体着眼于其日常生活状态与普通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一系列全景式报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真实且多层次的任长霞。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报道也更加重视将典型人物的表决权交到群众手中,这一创新从源头上回答了典型的可信性与真实性。譬如,包括“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榜单”“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在内的“人物榜单”传播模式就是确保典型人物真正顺民心、得民意的一案例。
可以说,典型人物报道回归新闻本位的历史实践,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建设,而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媒体典型人物宣传效果,满足了价值层面上的政治需要。在新媒体时代,继续遵循“遵循忠信谨慎,抛弃虚无谲诡”的优良传统,无疑是坚持事实与政治有机统一的的必然要求。
坚持品行引导与道德涵化
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典型人物报道提供发展的现实土壤,而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大众传媒的形态之一,应该也担负起赋予“传播优良品德”之人社会地位、强制规范“公德沦丧之恶”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享乐主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典型人物报道逐渐走上通过倡导维护社会秩序与规范,以实现社会再整合的道路,并具体以“榜样示范”和“反面教材”两种形态呈现。其中,树立道德榜样与楷模是典型人物报道致力的主要方面,譬如,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公交售票员李素丽;资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的歌手丛飞;在危难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抗洪英雄高建成;一生只做一事,把生命融入田野的“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等。正是新闻媒体塑造的这些道德品行自觉的佼佼者、弘扬社会正气的先锋者、社会新德生生不息的实践者形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设定了精神目标。
而负面典型人物则相对较少,且常以反衬正面典型的形式出现而引发人们思考。以2008年四川地震丢下学生独自跑出教室的语文老师范美忠为例,尽管在事件初期舆论发生了“师德败坏”与“自由权利”的分化,然而随后的《范美忠老师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自由理念不容亵渎——我看范美忠之跑》等报道及时澄清了一些人在道德与价值观上产生的困惑与迷惘。
媒体为社会整合所采取的这种“七分正典型三分负典型”的报道路径实践,不仅符合当下积极稳定的环境气候和总体向善的社会图版,也是贯彻落实“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成果之一。在网络舆情复杂化的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媒体不仅依然需要树立典型人物以实现“德不孤,必有邻”的社会整合效应,而且有必要继续从结构功能范畴上,将其上升为一种自觉精神与制度化规约,以助推公共性的回归。
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坚持正确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承担社会责任等优良传统,并以此为基础密切扣合时代新变化新特征进行理念、内容、渠道全方位创新,是当下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再攫升的现实之需与逻辑必然。
坚持群众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群众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性,同时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与建设者,人民是时代的人民,时代是人民的时代,二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故而,反映新媒体时代客观本质与发展趋势的时代精神与人民的精神需要也应契合、统一。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如果没有应时代之急之需,及时反映社会情景的变动,就无法真正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反之,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精神期待和接受心理,典型人物报道也达不到展现时代特色、发出时代强音的效果。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既要重视受众议程,多塑造能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典型、引起群众情感共鸣并自觉学习的典型;也要聚焦于时代重大主题和社会热点话题,并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将人们的视野和议程转向对网络安全、生态环境等全球重大议题的讨论上。
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重视从普通人身上寻找时代的印记,以普通人平凡且伟大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的风貌,借富含社会价值内涵的人物经历与事迹凸显特点鲜明的时代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①从而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鼓励、带动更多普通群众也成为引领这个时代继续前进的时代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兼顾
所谓思想性,即不流于纯粹记录事实的形式,增强人物的厚重感。在典型遴选时,在坚守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顺应受众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的趋势,将宣传报道范围扩大到更多道德高尚、成绩突出、品行端正的人物身上,包括将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明星作为典型主体,通过明星效应引导青少年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如奥运“洪荒少女”傅园慧、中国女足王霜就是代表性案例。在典型塑造时,一方面,从横向上尽量呈现典型人物的多个面向,为受众展示一个真实可触的人物形象,从而为价值判断、指导意义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纵向上不断拓深,既要追溯典型人物的成长史、经历史,为“立得住”“站得稳”的人物形象提供史料支撑,还要突破“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简单模式,重点探究其发生原因及未来的趋势走向,从视角上为典型人物报道和普通新闻报道澄清边界。
所谓艺术性,主要指能带给受众精神慰藉与审美的话语技巧与表达艺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一改此前孜孜不倦的说教与长篇累牍的灌输作风,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不断加强“四力”建设,从真情实感出发,生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新闻作品;不断总结话语的阐释经验,改进叙事性修辞,拓展语词句式的意义空间;合理、规范地使用一些网络新词热词,凸显典型事实与细节之间的张力,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文本价值。
思想性保证新闻的可读性,是典型人物报道的核;艺术性保证新闻的易读性,是典型人物报道的形。在新媒体时代,任何貌合神离、势合形离的报道都将走向式微,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真正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典型人物报道作品才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坚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弱化,除了受人物形象塑造不真实、叙事策略不得当、文本修辞不熟练等沉疴痼疾的影响,还受到传播渠道单一化、内卷化的约束。渠道是传播发生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有效传播依赖的关键一环,新媒体特性决定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已成明日黄花,内容和渠道同等重要才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因此,加快渠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典型人物报道在新媒体时代重整旗鼓、展现不竭生机的必然路径与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②
以媒介融合助力典型人物报道的复兴与繁荣,就要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贯穿运用于报道生产、分发、传播的整个过程,“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③
首先,应该学习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全觉传受空间的建构创新新闻形态,将传统单一、扁平、静态的新闻转变为同时包含文、图、音、像乃至场景、交互模块等元素的集群新闻,如VR新闻、AR新闻、传感器新闻、沉浸式新闻、游戏新闻等。
其次,坚持新旧媒体优势互补,探索传统媒体以其专业性、权威性优势,通过多视角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追踪报道树立典型形象,而新媒体或以弹幕、超链接等形式提高传受双方的交互性,或通过影视、动画、歌谣等周边产品深化典型人物形象、扩大影响域,从而形成新旧媒体相互联动、合作的传播新模式。最后,还需要积极整合新闻分发平台,形成集报刊、电视、手机、电脑等多终端于一身的传播矩阵,打造融微博、微信、H5、VR/AR、小程序、传感器等技术于一体的立体传播格局。
总之,传统媒体作为我国党和政府典型人物传播、报道与宣传的重镇与平台,唯有赓续传统、继往开来、把握机遇,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与新媒体全方面、多层次的全面融合与协同传播,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保证典型人物的故事讲得更好,报道做得更实,传播覆盖面更广,社会影响更深远。
[基金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体系发展研究”(19JHQ080)
(作者朱清河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佳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
注释:
①《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6页。
③《推动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