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挖掘重大典型人物,要积极关注身边榜样和平凡英雄,注重细节刻画,讲好典型故事,呈现真实饱满、生动鲜活的抗疫典型人物群像。在传播手段运用方面,要注重全媒联动,强化多维传播,充分彰显出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 突发事件 典型人物报道 人物群像
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好的典型人物报道,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更好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逐渐碎片化、多元化,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渐趋显著,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面临新挑战。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好传播和弘扬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范,成为一个新课题。本文以河北日报在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典型人物报道为观察样本,试图分析梳理全媒体语境下做好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路径。
人物挖掘:抓大不放小,打造典型人物群像
典型人物是典型人物报道的基础,通常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性、示范性,具有某种契合时代精神的特质。理想的典型人物,要兼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人性本色,自带“高大上”的英雄模范光环。与此同时,那些在非常之时有着非凡之举的普通人同样值得关注,他们来自普通人中间,先进事迹既接地气又可信可学,更容易让社会大众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同样能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宣传报道效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河北涌现出一大批听从使命召唤、危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先进典型。挖掘报道好这些先进典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同心抗疫力量,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典型人物报道谋划上,河北日报“抓大不放小”,在全力挖掘报道好重大典型的同时,将关注点更多投向身边榜样和平民英雄,塑造出真实饱满、生动鲜活的抗疫典型人物群像。
选树重大典型,弘扬抗疫精神
社区干部李瑞芝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用生命书写了忠诚与担当,被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基层医疗工作者李献忠,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被追授为“石家庄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河北日报浓墨重彩地对这两个典型人物进行了报道,密集推出《“李子”心中燃着一团火》《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英雄为我们拼命 我们保护好英雄》等多篇文图视融合报道,全景式呈现他们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阐释弘扬崇高精神,营造崇尚先进、学习英雄、同心抗疫的浓厚氛围。
挖掘平凡英雄,展示凡人之光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需要更多采用平民化视角,及时发掘并展现平凡人物的非凡之处。逆行出征、守护健康防线的医护人员,如始终坚守救治一线的医生郭文霞;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如并肩作战的抗疫“夫妻档”刘保林、房海霞;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如滞留石家庄当起社区志愿者的唐山“兵支书”李瑶……这些在危难之际有着非凡之举的普通人,都成为河北日报此次抗疫典型人物报道的对象,他们的坚守、敬业、奉献和不计得失,不仅是抗疫精神的生动体现,更在全社会范围内展现出较强的引导力量。
典型描写:关注细节,用好故事打动人心
新闻因人而生动,只有直击人心的报道才能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媒体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首先要摒弃“一好百好”和“高大全”式的报道套路,记者要真正到一线去获取第一手材料,探寻有表现力的细节“猛料”。其次要下功夫讲好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展示典型人物“有生动故事、有趣灵魂”的生动形象。
深入发掘细节,展现人物个性
细微之处见精神,有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情节、细节,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要充分捕捉、放大典型人物在生活中的细节,挖掘提炼其中的典型意义,从而更好地凸显典型人物的个性和思想闪光点。
流调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但完成这项工作却困难重重,很多患者有时因种种原因不愿将行程轨迹全盘托出。在报道秦皇岛市疾控系统支援石家庄抗疫流调队队长周马的通讯《遇到困难冲在最前面》中,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话语甚至心态的捕捉和描述,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周马又坐到了那张单人课桌前,边打电话,边快速记录。”——这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主人公的工作常态;“大姐,您先别挂电话,今天不说流调的事,我陪您唠唠嗑……”——这是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描写体现主人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会儿是饭点,没准人家正吃饭,过一会儿再联系。’细心的周马习惯了替别人着想。”——这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主人公顾全大局、将心比心的性格品质,让受众记忆深刻,让报道更加丰满充实。
注重情感刻画,引发共情共鸣
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打动人心才能深入人心。典型人物报道中,只有用真情实感去刻画描写出的作品,才能激发读者和受众的共情,有效形成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共鸣。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人员顶着严寒、夜以继日进行全城1100万人的检测;党员干部主动要求坚守在疫情高风险区,“疫情不除我不撤”;民警和志愿者在全市各交通点、社区守护一方平安;快递小哥不惧风险依旧穿梭在大街小巷……河北日报通过一系列文图视融合报道,讴歌这场重大突发事件中可敬的人、感人的事,传递众志成城、携手抗疫的信心决心。
奋战在石家庄核酸检测一线的医护人员,用无畏坚守和默默付出,诠释了职责使命,展示了“硬核”担当。在文图视融合报道《为你心疼,因你安心! 致敬“站不起”“坐不直”的你》中,“他们用一双双冻得通红的手,撑起这座城市的明天”“‘站不起’‘坐不直’的他们,最让居民心疼”“这个冬天很冷,有他们带来的暖意,我们一定能挺过去”……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配上体现医护人员冻到红肿的手、累到直不起的腰、疲惫到靠着墙就睡着的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视频,戳中受众泪点,引发强烈共鸣,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
报道呈现:融媒联动,强化多维传播
全媒体时代,努力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有效传播和精准传播。这就要充分契合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丰富和创新呈现形式,通过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把典型人物的好故事、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全媒立体呈现,拓展传播维度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立体融媒体传播体系逐步形成,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宽度、深度和广度。抗疫期间,河北日报综合采制了文字、短视频、H5、海报、动图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并通过报网端微号等全媒体平台实现联动传播,有效汇聚力量、营造氛围。
顺应移动化、视频化趋势,强化典型人物报道的视频化呈现。微视频《感谢有你!逆风的天使》《有你们在,不孤单》,通过镜头展现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面前逆向而行、心怀大爱、守护生命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一股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的热潮,被数百万网友转发、评论;微视频《防疫小哥跳舞暖身坚守岗位》,将镜头对准一位在寒夜里用跳舞方式暖身并坚守抗疫岗位的小伙子,把观众瞬间带入情境,作品全网播放量达2.2亿次,形成刷屏效应。
结合互联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新语态。长图《赴疫情一线前,给女儿的一封信》,用书信的形式记述医生王娜在奔赴抗疫一线前对女儿的谆谆嘱托,真情涌动在字里行间,典型事迹可亲可信;文图视融合系列报道“女医生的战疫日记”,用日记体记录下一名医务工作者20多天在抗疫一线的点点滴滴;系列海报《危难之处显身手》聚焦了9位不畏风险、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点的普通民警……这些作品不仅拓展了典型人物报道的范畴,也增强了报道的到达率、打开率和点赞率。
组合联动传播,实现同频共振
通过消息、通讯、评论、新媒体报道等多种手段进行组合呈现,有效形成宣传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在对李瑞芝的报道中,河北日报在推出人物通讯的同时,推出短视频《追忆李瑞芝》、H5《“李子”心中燃着一团火》等新媒体产品,同时配发评论《做李瑞芝那样的“疾风劲草”“烈火真金”》,并在网端等平台同步开设“疾风劲草 烈火真金 向李瑞芝同志学习”专题,集纳与李瑞芝有关的通讯、消息、图片、视频、公益广告等多类报道,使李瑞芝典型事迹在社会上迅速形成舆论热潮,引发广泛关注。
提炼合并同一主题报道中的同类项,采制典型人物报道“衍生品”。河北日报客户端推出的长篇融媒体报道《认识一下,我就是“热搜”中的河北人》,就是对抗疫期间河北日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一次整合再加工。该报道集合抗疫期间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报道,整合提炼出河北人“话不多”“朋友多”“心存大义”“不怕吃亏”等特点,对素材重新进行串联,赞颂了抗击疫情中的河北人群像,极具感染力,全网播放量超过8651万次,并在新媒体受众中引发热烈讨论,传播了满满正能量。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没有改变,社会对典型人物报道的需求没有改变。实践证明,2021年初河北日报在抗疫期间的典型人物报道,通过将重大典型和身边典型相结合,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和报网端微号等多平台的传播优势,全面呈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暖心故事,较好地发挥了重大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有效引导了舆论,营造了全社会团结一致、同心抗疫的舆论氛围,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在发展,媒体也在不断创新求变,典型人物报道也将会呈现新的特点。党报等主流媒体只有更好顺应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在典型人物报道的对象、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持续进行创新和探索,不断优化典型人物报道理念,强化报道的信息深度和传播广度,才能塑造出更多立体形象、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更好地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时代进步。
(作者刘英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室记者,李文亮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