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线索获取、新闻采编和发布流程的变化,典型人物报道团队要注重对社交媒体线索的挖掘,建立线索发掘和研判机制。在确定线索的价值后,要建立项目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从几个记者“包干”向“全员参与、团队作战”转型,充分发挥成员的优势,运用受到群众喜爱的平台发布新闻产品,让典型人物故事入耳入脑更入心。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 项目制 采编流程
报道典型人物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也正是在媒体的报道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李素丽等一大批典型人物的事迹家喻户晓。然而,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受众习惯于报道发布快速、方式新颖、获取便捷,这推动了媒体加速改变报道模式,进行新闻采编和新闻发布流程的再造,快速生产出受众喜爱的典型人物报道产品,并通过受到普遍欢迎的传播平台发布出去。
寻找线索,科学研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鲜的资讯,由此,在典型人物核心事件发生后,要快速生产出新闻产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快速获取典型人物核心事件发生的线索。
典型人物可以分成“长久美”和“瞬间美”两种类型。“长久美”指的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瞬间美”是指在突发事件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美德。近年来,典型人物线索多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且这些典型人物以“长久美”居多。社交媒体时代,在获得某个重大信息后,受众往往习惯于第一时间发布到自己的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在这些发布的内容中,就有生活中涌现出的“瞬间美”。受众的这种发布习惯使媒体典型人物线索来源多了一种方式——网络打捞,即媒体从社交平台中打捞故事,聚焦故事背后的人。以“最美司机”吴斌为例,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集团司机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但他仍将车稳稳停在路边,一车人幸免于难,吴斌却不幸离世。“最美司机”吴斌的举动感动了无锡交警林柯明,以“无锡交警”的身份发出首条相关微博,浙江省内的媒体通过微博获知线索,随之进行大规模报道,吴斌也成为当年浙江省的重大典型人物,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典型人物线索来源的变化,对媒体典型人物线索发掘机制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建立典型人物线索发现机制。除了要求记者要多看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寻找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故事外,还要运用技术手段抓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瞬间美”。其次,要建立线索价值研判机制。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瞬间美”往往是片段式的,可能是几秒钟的视频、几句感情色彩浓厚的描述,这就要求媒体线索发现者及时向上级进行汇报,由特定人快速确定其价值,做出“做大”或“做常规报道”的判断。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往往是派出一个采访组,逐一采访核心事件发生现场、当事人、家人、同事等,然后再找资料、了解背景。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慢工出细活,写出精品,但同时报道时效性相对较弱。本来,传统的慢工出细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一个典型人物的核心事件发生后,社交平台会持续公布相关信息,同时各媒体也会“抢新闻”。由此可见,媒体必须在短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报道产品。
多路人马,分头采访
“快速”生产出新闻产品,要求媒体同时派出多路人马采集素材。组长要在派出记者挖掘典型人物“瞬间美”采访的同时,要求其他记者寻找“瞬间美”背后的“长久美”。这是由于虽然“瞬间美”多出现在偶然事件中,但放在典型人物一生中考量,很多偶然的背后是必然。在采访中会发现,这个人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不为人知或没有宣传过的感人故事,这个人实际上是“长久美”。很多“长久美”的典型人物,往往是由于突发事件才进入记者报道视野。
组长要派记者寻找核心事件发生时的相关视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第一手影像资料,事发时的一段视频,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但实际上,“瞬间美”往往稍纵即逝,绝大多数时候记者并不是事件发生时的目击者或亲历者,缺少第一手影像资料。幸运的是,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主要路口都装有摄影头,很多“瞬间美”的场景会被这些摄像头“无意”拍下。媒体可派人了解事件发生现场有没有摄像头,如果有,可设法去查看,也许珍贵的画面就在其中。很多“瞬间美”发生时都有路人经过,而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记录这些珍贵的画面创造了条件,媒体不仅可以寻访目击者,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征寻现场视频。
组长要安排评论员参与采访,为撰写评论做准备。评论可以使受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典型人物给社会带来的精神财富,明白应该向典型人物学习什么,可对整组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使整组报道显得更为厚重,而要写出好的评论,评论员需要在采访阶段就要介入。
多路人马分头采访,有时两天甚至一天就能完成一个典型人物事迹的采访。宁波晚报在创作《“独行侠”郑益欢:辞职驰援武汉隔离病区》一稿时,就采取分头采访的方式。2020年3月26日,宁波晚报记者得知一位叫郑益欢的志愿者要从武汉归来,宁波市海曙区领导要去高速路口迎接。原来,郑益欢本是宁波海曙康复医院重症病区的护士,他很想去支援武汉,但所在的医院一直没有接到支援武汉的任务,他辞去了在宁波海曙康复医院的工作,于2020年2月19日独自驾车赶到武汉武昌医院支援抗击疫情工作。报社经过研判,决定立即派记者分头采访:一路电话采访郑益欢;一路现场采访海曙康复医院郑益欢的同事;一路电话采访武汉武昌医院的医生。三路同时进行,快速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素材。3月27日,郑益欢到达宁波高速出口,记者现场采访后撰写了描述郑益欢归来时场面的文字稿,由总统稿人加入早已成型的通讯当中,迅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出稿件,第二天在报纸上刊出通讯。郑益欢的事迹感动了宁波、武汉乃至全国人民。
多种人才,协同生产
对于传统典型人物报道而言,报纸以人物通讯为主,电视、广播则以人物专题为主,报道内容多按人物成长时间为顺序进行报道。近年来,随着手机信息主动推送模式、短视频和抖音的流行等因素,受众倾向于阅读短篇文章、观看短视频和有“爆点”的新媒体产品。因此,在典型人物报道项目组中,除了吸纳采访人才外,还要吸纳编辑人才、计算机人才、绘画人才等多种人才,用以支撑新媒体报道产品的生产。
要吸收优秀的编辑进入项目组。新媒体时代,一个产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要求编辑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管是总标题还是小标题,都要有看点,要引人入胜,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第二,展现形式要新颖,如发在纸媒上的通讯,可在文末附二维码,让受众扫码看视频。
要吸收计算机人才进入项目组,为生产H5等互动式新媒体产品提供思路并进行实操。2019年6月13日长江日报公众号推出的《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融媒体H5产品,讲的是三位武汉黄陂区青云村村民代表冒着倾盆大雨给市扶贫办送去一封联名信,72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请求挽留青云村两名驻村干部杜凡、付旭东。其中的互动板块“听心声”以按满红手印的联名信为背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便是源于技术力量的支撑。
要吸收绘画人才进入项目组。很多典型人物,可以用漫画做成“一镜到底”式的融媒体产品,如此,只需要看图和漫画,就能全面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2017年4月22日,浙江省余姚市公安局阳明派出所民警胡建江在抓捕毒贩时被刺中肱动脉,但仍奋力追捕,身受重伤。宁波晚报推出漫画,将他在事发现场的英勇表现和其他感人故事浓缩其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多种人才进入项目组后,媒体就可以根据素材,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2019年8月,宁波晚报在典型人物朱勇伟报道中,由于多种人才的加入,一个团队生产出多种类型的新闻产品,包括宁波晚报旗下甬上APP开机页《风雨之抱》、根据朱勇伟的故事制作的MV《风雨之抱》、报纸通讯《风雨之抱》等。《风雨之抱》系列融媒体专题中的不少作品在宁波市民的朋友圈中获得强烈反响,H5浏览量迅速突破10万+,MV播放量达300多万次。据统计,《风雨之抱》相关产品在全网点击量超2000万次。
多平台发布,高频率报道
过去仅在一家媒体或一种媒介上发布信息已不再适应新的传播格局,这要求媒体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协调本单位多个媒体平台同时发布信息,让尽可能多的受众看到新闻产品。
组长要指定专门的推送联络员,向本单位以外的媒体,特别是央媒和商业媒体推荐本单位的新闻产品。除此之外,还要向今日头条等商业平台以及推特、Facebook、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对外传播平台推荐内容。
组长要安排好跟踪报道的记者。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感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很短暂、事情经过也很简单,一篇短小的报道就能写清楚。但按照传播规律,一个人物要成为一座城市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就要不断反复,且在其中呈现变化,让人不感到厌烦。这要求记者找到新的相关报道点,不断升华主题,将报道推向高潮,让新信息不断出现。在“读屏时代”的当下,人们读信息相对“读报时代”用时更短,需要不断提供新信息以加深印象。2016年4月,宁波市文明办举行的“宁波好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宁波退休教师周秀芳先后前往贵州和湖南支教并牵线搭桥修建学校的故事。在此之后长达三年的持续报道,周秀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2019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可以说,她成为典型,和宁波本地媒体对她四年的跟踪采访分不开。
很多地方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是通过多平台发布而被全国受众所熟知的。2020年6月初,宁波晚报记者得知,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山东股份经济合作社要将已故社员苏美云留下的百万遗产中的一部分,分给曾照顾她30多年的邻居徐惠明。宁波晚报于6月上旬发出第一篇稿件,并持续跟踪报道事情进展,推出《宁波孤寡老人留下百万遗产归谁继承?》《好邻居继承一半遗产并获“最美”提名》在内的多篇稿件,好邻居徐惠明的故事通过宁波晚报及其新媒体宣发,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环球网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
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曾预测,媒介的长远发展趋势是内容越来越简单。以往,“人们必须去主动寻找印刷信息”,但如今,“电子信息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当下,新闻传播过程越来越依赖受众的参与,典型人物的故事,只有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表达、用群众习惯的平台发布,才能飞入千家万户,入耳入脑入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作者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