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开展两会报道必须发挥技术优势,呈现立体视觉效果,前后方密切配合,打造两会精品栏目,坚持移动优先,拓宽传播渠道,根据其传播特点进行针对性传播。而优质的内容是实现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应发挥新媒体技术和融媒体技术优势,使报道内容增彩。在传播中则需要审时度势,关注当下受众欢迎的媒介,以移动报道为主。从生产环节到传播环节不断优化,为受众带来精品优质的两会报道。
关键词:两会报道 融媒体 呈现效果
2021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各类媒体在两会报道中进行了很多创新,“云直播”“云采访”“云会面”等“云上见”报道策划成为两会报道的亮点,5G、4K、VR等技术的成熟为今年两会报道增添了活力,大量融媒体爆款产品频出,这也为今后的两会报道提供了经验。
发挥技术优势,打造立体视觉效果
目前,大多数媒体已经能够借助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依托融媒体技术进行两会报道,使两会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两会报道中,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势,增强报道的立体视觉效果,仍然是常见的策略。
5G技术,助力两会报道
2021年2月22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5G普及率正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5G连接数已达2.02亿,即将成为5G应用的全球领先市场①,5G作为移动通信技术,与4G相比,速率更快、容量更大,新闻生产、分发时滞降低,传输稳定。配合8K/4K、VR/AR等新媒体技术,可以为受众带来高清画面、沉浸式体验。
5G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媒体报道中,成为大多数媒体开展新闻报道的基础技术。例如,在两会报道中采用5G技术进行现场直播。人民日报采用了“5G+MR”技术对两会现场进行报道和呈现,人民日报推出了全新一代MR眼镜Rokid Vision 2,借助该设备,记者能够同时完成访谈、拍摄、记录工作,前后方实时同步采访内容,智能分析采集新闻素材。②广东电视台利用5G、云服务等技术在北京、广州两地实现了前方拍摄、后方收录、编辑制作的同步进行,快速发布两会报道相关内容。
智能应用,提升两会新鲜感
除了5G等技术在两会报道中广泛使用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两会报道中成为常态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帮助记者处理一些简单、枯燥的工作。如依靠大数据等技术帮助记者处理数据,生产具有吸引力、创造性的内容。而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一些主播报道、新闻采写等,助力两会报道工作更加高效,让两会报道呈现更加立体。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社使用其升级版AI合成主播雅妮实现了跨场景沉浸式报道,主播可以自由从演播厅穿越到采访场景,同嘉宾进行互动、连线。这些新的变化极大提升了常规两会报道的新鲜性和趣味性。
全媒交互,立体化呈现
随着融媒体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全媒交互融媒体产品产生。例如,解放军报推出的“两会全息报道”,设计刊发多个融图文、视频、音频、VR于一体的二维码链接,读者可通过智能语音报、H5、Vlog、AR 等新媒体手段沉浸式、三维化感受两会盛况。③新华网推出短视频《【创意MR艺术舞台秀】舞动“十四五”》。该片没有旁白,只有舞蹈演员和数据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通过运用MR实时渲染虚拟引擎、动态捕捉、motion control运动控制系统、分身克隆等技术,让“十三五”成就和“十四五”规划内容在舞蹈演员手中、脚下出现、上扬、发光和跳动。产品视觉效果丰富,有大胆的用色和风格变化,也有神奇的透视空间和转场效果,多种场景风格更好地体现了多个领域和主题,针对内容定制场景主题,抽象、科幻、国风、卡通等风格变化,将“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通过场景的“情绪”传达出来。产品播发后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B站、知乎等传播渠道重点推荐展示,播发2小时全渠道总访问量突破1500万。④
技术采编,安全高效
今年两会报道中,很多新技术进入新闻采编领域,节省了传统人力物力的投用,也减少了人员密切接触,人民日报的“智能创作机器人”,涵盖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两会新闻追踪等功能,只需要有一名记者和一台设备就可以完成在传统新闻采编中需要多人完成的访谈、拍摄、记录等工作。人民网则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推出云对话节目《两会云客厅》,代表委员无需来到演播厅,通过1:1还原投影,就可以和主持人在一张桌子前共同探讨两会议案提案。新华社推出了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系列报道,在技术的加持下,通过采集代表委员及所在工作环境实时信号,运用CAVE演播室技术等比例还原真实场景。主持人身处北京演播室,就可以进入代表委员的工作场景,沉浸式报道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
尽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带给新闻报道新鲜感,但是不能将各种技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根据报道内容、报道目标,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技术,将传统报道方式与新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的优势。
前后方密切配合,打造两会精品栏目
如何实现前后方密切配合,增强各方联动,是今年两会报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解决记者数量减少和避免聚集等问题,还要保证高质量完成两会报道内容,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打造两会精品栏目。
中央厨房统筹工作
中央厨房模式已经不是新事物了,在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推出了“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5年7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央厨房”式新型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启动。⑤中央厨房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这种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分发的模式对新闻生产,尤其是对时效性较高的新闻报道的意义巨大。媒体能够统筹旗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前方采编,后方统筹,全方位开展两会报道。
报道策划贴合民众
全国两会是举国上下关注的大事,是关乎民生的重要政治活动。因此,两会报道应该把民众放在重要位置,回应民众的关切,贴合民众生活,同时为民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渠道。严肃、客观一直是传统两会报道的主流。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可以看到更多贴合受众、形式新颖的新闻产品。
例如,CGTN就运用AI技术推出融媒体交互产品“AI Panda”,利用全世界熟知并喜爱的大熊猫形象,采用智能问答的形式,帮助全球网民了解相关信息。CGTN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采用中外喜闻乐见的熊猫形象辅之AI技术,通过知识问答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对外传播的功能。
技术实现“云端两会”
今年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就是“云传播”。前后方通过技术配合,“云采访”“云报道”“云见客”“云互动”等“云传播”使两会报道得以顺利高效进行。辽宁电视台仅派出了6名记者赴京进行报道,采用“1+N”工作组模式,一名北京前方记者对接代表委员和后方记者,同时负责原始素材的采集回传,N名后方记者负责分类整理、精细化加工,多平台包装,形成素材采编播产业链。前方呼应后方,后方支持前方,前方采访,后方多元加工,实现前后方协同“云采访”“云记录”,实现全视角、全方位报道两会。
在这次的两会报道中,各媒体充分发挥技术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通过前后方密切配合,实现了协同价值,提升了报道效率,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深入报道两会,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两会精品栏目。未来的两会报道,仍需要注意前后方配合,协调有序地报道民众关心的两会内容。
坚持移动优先,拓宽传播渠道
可以看出,两会报道已经突破了传统“多渠道”单一报道模式,实现了多渠道融合报道,即将不同渠道融合起来打造新闻媒体报道传播。⑥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中,移动媒体应该是媒体报道策划中的重中之重。
结合移动媒体特点进行生产传播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7%,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41 亿。⑦手机等移动设施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手机不同于传统媒体,具有移动化、碎片化、竖屏化的特征。因此,媒体在生产和传播信息时,需要注意移动媒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生产和传播。
坚持传统媒体等多渠道传播
尽管移动媒体已经成为现在大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其他传播渠道。因此,在两会报道中不仅要以移动媒体报道优先,仍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两会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的产品除了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B站、知乎、抖音等传播渠道重点推荐外,还开拓了微信小程序渠道,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全国两会5G消息模拟体验”。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可以一键触达新闻现场,产品包含文字、图片、海报、音视频、动画、H5等丰富的媒体内容,用户还可以直接参与调查、问答等在线互动,实现媒体和用户的良性互动。
新媒体时代,不能仅拘泥于单一的传播渠道,需要不断扩宽传播渠道,使受众有机会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到报道。但是,应该注意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结合其特性进行针对性传播。优质的内容是实现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而清晰、趣味的呈现形式和多样的传播渠道,也是实现理想传播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在两会报道中,前后方要紧密配合,呈现优质的两会报道内容。在报道中,要注意发挥新媒体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报道内容增彩。而在传播中,则需要审时度势,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关注当下受到受众欢迎的媒介,以移动媒体报道为主。从生产环节到传播环节不断优化,为受众带来精品优质的两会报道。
(作者匡文波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馨悦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月
注释:
①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https://www.gsma.com/mobileeconomy/china/
②人民日报:《AI+5G!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亮相两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91196599043273&wfr=spider&for=pc
③黄楚新、陈智睿:《智能融合 深度互动 轻量表达——2021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4期。
④《新华网:两会融媒体报道凸显“技术范儿”》,
http://www.zgjx.cn/2021-03/16/c_139814109.htm
⑤陈国权:《中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报告》,《新闻记者》2018年第1期。
⑥付强:《融媒体时代全国两会报道的发展轨迹与趋势》,《传媒》2018年第14期。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