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乡村振兴大擂台》看媒体的作为与担当

杨春雨 杨卓兴 《 新闻战线 》(

    摘要:《乡村振兴大擂台》全媒体项目以独特视角聚焦乡村振兴,以综艺化形式呈现电视问政节目,以真人秀呈现外拍画面,以直播形式开展助农活动。用全媒体渠道传递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亮点,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全社会,积极引导村民“唱主角”,有效发挥主流媒体参与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媒体责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媒体在其中的社会价值与责任担当以及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为与担当,把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方向。经过充分研究与策划,广东广播电视台与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推出《乡村振兴大擂台》全媒体项目,从2020年1月项目启动,6月至9月正式播出,整个项目历时9个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各地市乡村振兴“热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乡村振兴工作。节目安排在广东卫视和珠江频道两个主频道播出,打出“主题综艺+直播带货+新闻联动+深度专题报道+短视频”的重磅组合拳。

    首创电视问政节目新模式

    《乡村振兴大擂台》从前期预热、中期摄制到后期播发,各环节皆采用全媒体进行“发动”。与以往宣传乡村振兴常用的新闻、专题呈现不同,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位以综艺节目为核心。珠江频道在台内外组织了200多人的电视制作团队,分赴全省各地拍摄,采用“外拍+演播厅”的呈现方式。项目在形式、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尝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矩阵宣推,助力振兴

    《乡村振兴大擂台》全媒体项目包括广东卫视《晚间新闻》播出的21个地市书记、市长的新闻采访以及珠江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乡村振兴大擂台》综艺节目、访谈类节目《书记市长谈乡村振兴》,还有后续拍摄的4K纪录片《最美乡村》。节目进行全媒体集群分发,覆盖电视端、PC端、移动端等。

    在电视端,13期《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平均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广东区域排名第一。《乡村振兴大擂台》《书记市长谈乡村振兴》及新闻采访累计收看人次达15.65亿。在网络端,自节目开播以来,相关内容在数家新媒体与音视频平台全网分发,全网阅读量累计超过6.5亿。

    综艺化呈现,五大维度PK

    打擂台的过程就是全民参与的过程,打擂形式也激发了各乡村奋力争先的热情。节目由广东21个地市各推荐2个乡村参选,全省42个村通过五大维度进行比拼,即“污水治理”“垃圾整治”“农房风貌管控”“厕所革命”“产业发展”。节目以“外拍乡村真人秀+演播厅观察+现场拍砖问策+市委书记打CALL”为主要形式,重点表现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由大众评审与专家评委共同投票决出高低。

    整个项目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五大维度综合评出十强;第二阶段评出五强,主要通过“打卡网红地标”“电商带货”“美丽乡村”三个环节的比拼,同时根据大擂台考核的五大维度设置单项奖,由网友在网络专区投票选出优胜者;第三阶段是颁奖典礼。在晚会上,对全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乡村进行表彰。节目拍摄播出期间,全省各地市纷纷动员起来,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以及节目评比方式,立干、立建、立改,引发一股按高标准开展乡村建设的热潮。

    故事呈现,展现巨变

    “乡村真人秀”部分中,节目不按常规模式专门设置主持人,而是设置“探村博主”的角色,由观众所熟悉的新闻主播、主持人带着问题深入乡村,实地探访乡村,展现当地发生的喜人变化与村民生活的多种改变,突出时尚感、趣味性、互动性。

    节目充分展现了各村发生的巨变。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压实责任,把乡村振兴工作从被动变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有效宣传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在“地方秀”环节,各地市将最具地方乡土特色的表演呈现在舞台,村民就是舞台的主角,充分表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喜悦感与幸福感。

    针锋相对,找出问题

    节目在演播厅录制部分设置“开杠时刻”“现场拍砖”等环节,乡村代言人从五大维度寻找对方不足。在“现场拍砖”环节中,振兴助力团(评委)通过五大维度的细节对比,找出各村具体问题所在,并进行分析与辩论,使节目更具冲突性与可看性。

    直播助农,引爆全场

    最后一期节目开辟了“直播助农团”直播间,与主舞台进行互动,对入围十强地市的农特产品进行全面宣传推介,众多频道主持人、网红、明星艺人等进行直播,由此将《乡村振兴大擂台》的直播推向最高潮。

    “网络直播助农活动”历时4个半小时,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茂名、清远等十个地市参加了直播,对本土的特色产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推荐。在直播活动中,省委领导、节目主办方领导来到直播现场,一同为直播助农活动加油鼓劲。数据显示,当晚网络直播观看总量达1062万人次,网络直播销售总额达526万元。

    挖掘乡村振兴新亮点

    《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着重挖掘广东多个乡村发展亮点、经验做法,以及破解乡村振兴难点的措施,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发展的目的,探索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把大擂台打造成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的助推器,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全社会,积极引导村民“唱主角”,这在以往乡村主题类节目中较为少见。

    集中展示乡村“蝶变之旅”

    节目充分表现了乡村振兴全过程中乡村党支部发挥的核心领导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集体经济对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各个角度展示广东乡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成果,让观众发现广东乡村好看、好玩、好吃的地方,同时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给广东乡村的巨大变化。

    环境改善带动产业发展。原本是贫困村的梅州市九岭村,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4000元,经过近几年有针对性的一二三产业全面联动发展,如今村民收入已翻了几番。该村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莲子基地,一个月有60万元的销售额,村民入股有分红;在产业基地务工,村民就业在家门口。九岭村的发展是从村庄整治开始的,环境改善后,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老百姓收入增长,这是产业与农村高度融合发展的成果。

    就地务工解决空心村问题。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市连樟村考察时指出:“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该村原是省定贫困村,2018年以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6000元左右。近两年,连樟村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基础工程,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该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可以说,就地务工成为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和空心村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该村正在探索网上电商销售,并率先建起5G基站。

    人居环境整治推动脱贫致富。汕尾市螺洞村,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500元,到了2019年,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16000元。该村2017年开始人居环境整治,之后以“四大产业”(青梅种植产业、蜜蜂养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光伏发电产业)为抓手,组织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现在的螺洞村设立了螺洞股份公司,全村农户全部入股,股权期限达50年。

    节目播出后,很多特色乡村一下成为广东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发展。

    五级书记专访反映乡村振兴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大擂台》在节目中重点呈现了广东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所取得的经验与成绩。

    节目组认为,五级书记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而各地市书记、市长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1个地市书记、市长谈乡村振兴的访谈节目,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历史上重大主题报道中动员面最广、专访地市主要领导最齐全的一次主题策划。除专访外,还有17位市委书记、2位市长、2位市委副书记在大擂台赛中为参赛村“站台”。访谈内容以不同节目形式在广东卫视《晚间新闻》、珠江频道《书记市长谈乡村振兴》《今日关注》中播出。

    市委书记、市长的深度参与,使各县、乡镇对参与这个节目更加重视,让整个项目更具影响力、传播力,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乡村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把乡村振兴摆到优先位置,五级书记一起抓,才能实现美好愿景。访谈中,市委书记和市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向观众讲述政策落地本土的有效路径,以及如何把禀赋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把文化优势变成资源优势、把生态优势变成资本优势等,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真正落实到群众的关切点,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积极发挥媒体参与和推动作用

    大众媒体是社会力量凝聚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通过搭建乡村振兴发展的交流平台,总结并推荐更多成功模式,期望可以复制并服务于乡村。

    力推乡村振兴广东模式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广东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阶段目标实现年。广东虽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节目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聚焦,针对各乡村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进行剖析与对比,同时通过社会各层面代表组成的评委团进行点评与“拍砖”问政,让乡村振兴中发展较为突出、特色较为鲜明的村通过节目擂台走出来,成为发展示范村。比如,产业发展方面较为突出的广州市西河村,农房管控较有成效的汕头市东华村,垃圾分类较有成效的清远市河头村,污水处理较有成效的佛山市紫南村,厕所革命较有成效的珠海市会同社区等,都是乡村振兴中“广东模式”的代表。

    通过节目,观众了解到,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以及修路、改水、改厕等举措,全省村庄整体面貌正在实现“脱胎换骨”式变化,不仅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而且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很多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打造了一批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和经典乡旅线路,不仅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也使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巩固有了保证。

    同台竞技农民“唱主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要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让农民“唱主角”“当主演”。在擂台上,村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新农人、乡贤纷纷为家乡代言,同台竞技。这改变了以往综艺节目中用明星、艺人表演的方式,让农民深度参与节目,真实反映农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突出农民的主体性,让乡村成为焦点,让农民成为主角。

    在《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播出前后,广东很多地市举办了乡村振兴相关配套活动助推节目全面宣传。有的地市(如茂名市、潮州市)在节目播出次日举办了全市范围的乡村振兴大型晚会,有的则由当地报社或电视台等媒体推出大篇幅相关报道。有些地市(如清远市)还参照《乡村振兴大擂台》的节目模式,在当地举办乡村振兴擂台赛,推动当地形成乡村振兴热潮。

    集聚力量搭建交流平台

    《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连接起全省各地市乡村,汇聚政府、高校、专家学者、媒体、科研机构等系列主体,搭建起乡村振兴的交流平台,共同为广东乡村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将外部经验引进来、基层经验挖掘出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建议,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公开问政与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泛娱乐化时代,这是媒体坚持社会正面导向、发挥主流媒体作为与担当的重要体现。

    节目中,评委廖森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叶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洪盛(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人各自从专业层面对参赛村进行问政拍砖、提供建议。他们认为,通过节目可以全方位了解广东不同地方乡村建设的路径、模式和成效,打擂台的过程就是对广东乡村最好的宣传。《乡村振兴大擂台》项目是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其作为新时代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展示窗口,充分整合政府、媒体等多方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经验推广的重要平台。

    结  语

    乡村振兴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如何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媒体的主动作为,在于节目模式的创新。新时代,媒体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找好自己的定位,肩负起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是主流媒体需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命题。《乡村振兴大擂台》全媒体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有更多这样的项目为乡村发声,为乡村振兴助力。

    (作者杨春雨系广东广播电视台学刊副主编,杨卓兴系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

用创新致敬历史
从《乡村振兴大擂台》看媒体的作为与担当
强化主流媒体大众化传播的行动自觉
创新维权“微记录”,打造沟通“大平台”
全媒体时代国产纪录片的融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