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俯下身子真扶贫”

——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创作有感

查 锴 张 颖 《 新闻战线 》(

    摘要:一部融合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要从用户出发,只有找到与用户的共情点,动真情、打动人,才具有触达受众内心的强大力量。创意互动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是地方主流媒体在国家重大主题报道中采用本地视角、创新传播形式的有益探索,带来如下启示:创作媒体融合精品,要立意高远,用心用情;要创新表达,重视体验;要创新互动,精巧传播;要践行初心使命,在创优中增强“四力”……

    关键词:脱贫攻坚     媒体融合     创意互动     重大报道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4月,3位武汉黄陂区青云村村民代表冒着倾盆大雨给武汉市扶贫办送来一封联名信——72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请求挽留青云村两名扶贫干部杜凡、付旭东。

    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启动以来,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奋战在一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杜凡、付旭东“俯下身子真扶贫”,他们身上所折射的奉献精神是广大扶贫干部的集中体现。长江日报策划采编制作的体现这两名扶贫干部故事的创意互动H5《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创意互动类二等奖。该作品不仅是创新性践行“四力”的体现,更是地方主流媒体在国家重大主题报道中采用本地视角、创新传播形式的有益探索。

    创作源起:全媒体挖掘“红手印”背后的故事

    2019年4月初,长江日报记者获悉72位武汉青云村村民代表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请求挽留两名驻村干部杜凡、付旭东。“红手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次又是“红手印”,是农民用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红手印”的背后,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

    自2015年武汉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第一次发生贫困村村民联名要求留下驻村扶贫干部的故事。两位普通驻村扶贫干部的去留何以牵动72位村民的心?这其中有什么特别故事?长江日报记者将新闻线索迅速反馈给社领导,得到高度重视,报社调集力量,由副总编辑带队,组成全媒体报道团队,连续13天进村走访调查。

    这期间,记者采访了近百名村民,认真核实“联名信”的经过,详细了解青云村发展状况和村民真实情绪、生活情况。此外,还采访了扶贫干部的家人、同事、好友等,多角度挖掘了感人细节和故事,使报道更为生动鲜活。《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消息及通讯在长江日报首发,随后《“付杜组合”帮青云村选出了“红色领头雁”》等多篇通讯被相继推出。

    传统媒体的报道取得了一定影响,但在新闻理念、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面对融合传播潮流,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将新闻信息更及时、全面、多样地传播给大众,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作用。

    除了文字消息、通讯和图片报道外,全媒体团队还采制了音视频素材,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融为一体,将重大主题报道巧妙转化为让用户可听、可感、可看的沉浸式体验产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最终制作成创意互动H5《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

    创作过程:独特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来源于“从用户出发”

    创意互动传播一般要经过创意、生产和传播三个阶段,需要将抽象的、概括的、文字化的内容进行转化,这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具象化、视听化、互动化的过程。而独特的创意点和表现形式,往往来源于“从用户出发”,找到与用户的共情点。

    作品制作之初,主创团队手上的基础素材仅仅是在青云村拍摄的数段视频,村民们操着乡音在镜头中挽留两名驻村扶贫干部的画面显得静态,缺乏吸引力。

    作品如何以情动人,酣畅淋漓抒发出村民的感谢和不舍,给用户营造沉浸式体验,让用户也能感同身受?主创团队最后从音频上找到突破口,大家脑洞大开,特地设计了“听心声”部分,这正是H5作品的点睛之笔。主创团队从视频素材里剥离出20多条村民挽留的音频素材,利用“音频池”的概念,指引用户点击屏幕上的指纹,就能随机出现一条音频,配上舒缓动情的背景音乐,效果催泪。

    在作品的“看事迹”板块中,主创团队从视频素材中重新剪辑出4条短视频,内容分别是“治污治脏”“推销萝卜”“村湾通路”“筹款修房”,带用户直观感受两名扶贫干部给青云村带来的改变,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主创团队摄制的视频接地气、有温度、暖人心,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可见一斑。

    最终,产品从用户出发,设计了以“听心声”和“看事迹”为主要内容的互动逻辑主线:在“听心声”部分以按满红手印的联名信为背景,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点击信上的指纹,可以收听村民对于两位驻村干部的评价,村民说到动情处哽咽的声音收录其中;“看事迹”部分以视频的形式呈现,4个小视频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杜凡、付旭东二人给青云村带来的改变。

    在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从用户体验出发,思考作品逻辑和思路:“听心声”和“看事迹”的整体设计,分别回答了“村民为什么要挽留这两名扶贫干部”和“这两名扶贫干部为村民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是平行结构并行不悖,实际上两条叙事逻辑线做到了水乳交融。

    在“听心声”和“看事迹”部分,用户点击每条音频、视频后,用户可以进行点赞并转发到社交媒体。点赞的形式设计为指纹形式,巧妙地用“红手印”呼应,让作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显得更加自然。

    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从用户出发,只有找到与用户的共情点,动真情、打动人,才能具有触达广大网友内心的强大力量。

    作品亮点:国家主题地方视角,为民情怀沉浸体验

    创意互动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抓住72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请求挽留两名驻村干部的新闻事件,生动塑造扶贫干部“俯下身子真扶贫”的动人形象,挖掘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等手段,真实展现矛盾冲突与化解过程,深刻表达了村民们对脱贫奔小康的热切向往,也生动体现了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与担当,沉浸式体验成为作品最大亮点。

    结构清晰,创意独特

    主创团队将“红手印”作为创意制作的切入点。标题作为移动端内容传播的重要入口,标题精炼与否、传播意图明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传播效果。在标题制作上,《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做到了提炼准确,意图清晰。“72”显示人数众多,具有冲击力。“红手印”强化了符号意义,在每个中国人脑海中,有天然的视觉记忆,没有传播障碍。“究竟为了留住谁?”采用了社交传播的悬疑提示手法,代入感强,目的是吸引用户打开观看体验。

    策划制作媒体融合作品与构思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搭建作品架构、设计叙事文本和方式。相比文字报道,媒体融合作品的策划创意生产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素材之间的关系,更要从用户体验出发,优化作品逻辑。

    互动性强,影响广泛

    作品经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引起广大用户的热烈反响。作品页面上的分享语“你的分享,让扶贫干部心头更暖”引起广泛共鸣,数万用户参与互动,25700多名用户点赞,不少网友转发至朋友圈、微信群等。

    移动端作品能否得到广泛传播,关键要让用户参与到作品的传播链条中,通过激发用户分享,让作品产生二次、三次传播。体验完《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后,用户可通过在屏幕上按手印的形式为两名驻村扶贫干部点赞,并转发至朋友圈、微信群等,这一设计既与事件内容相呼应,又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

    有网友表示,通过该H5,切身体会到青云村村民不舍两位扶贫干部的那份真心实意,这是扶贫干部最鲜活的故事。驻村扶贫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而杜凡、付旭东用他们扎实地“埋在村里”,体现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成效,感人至深。

    作品推送后,武汉市扶贫办、市公安局分别号召全市扶贫办干部、全市公安干警向杜凡、付旭东学习;杜凡当选第六届“湖北最美警察”,驻村工作队先后荣获2019年度武汉市脱贫攻坚帮扶典型、第七届武汉市道德模范、2019“武汉楷模”年度人物、2019“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结  语

    在媒体融合时代,音视频、H5等已成为主流传播手段,如何创作出更多的媒体融合精品,是主流媒体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创意互动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我们体会到:创作媒体融合精品,要立意高远,用心用情;要创新表达,重视体验;要强化互动,精巧传播;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在新闻创优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作者查锴系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主编,张颖系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编务值班)

    责任编辑:杨芳秀

用极致精神打造新媒体“燃视频”
探寻重大主题报道融合之道
突破“边界”——谈融媒体时代的变通和触达
数据新闻融合创新,奏响中国发展主旋律
深挖“洞” 挖新“洞”
在创新中履行新媒体社会责任
完善网上“民生服务链” 画出更大公益“同心圆”
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俯下身子真扶贫”
深度融合打造问政品牌 助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融媒时代,用最恰切的形式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