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

司 若 宋欣欣 黄 莺 《 新闻战线 》(

    摘要:目前,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而视听产业内容的制作、分发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建构了云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格局。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为主流趋势,数字体验升级以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全维度感知为主要标志,或成为文化消费的新主流。因此,必须推动融媒合作,转变融媒视角,重视内容升级,提升品质、拓展形态,优化数字体验,推动未来智能视听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视听产业     融媒合作     内容升级     数字体验     

    融媒体时代,用户环境、行业环境、社会环境快速转变,视听整体产业价值链正在经历重构。特别是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渗透,5G新基建逐步铺开,智造、智荐、智享成为传媒经济领域的关键词,视听产业呈现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格局。

    5G智能环境的覆盖,技术生产力、数据生产力、场景生产力、连接生产力与融合生产力迭代相融,内容生产与智能传播机制体系发生颠覆性变化。整体而言,融媒合作、内容升级及数字体验是视听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注重主流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本文梳理视听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关注当前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的发展与变化,客观预判视听产业链智能化发展的前沿趋势。

    目前,视听产业的发展规模经过阶段性积累,逐步达到一定市场量级。基于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0智能视听产业年度报告》,我国总视听用户已经突破9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说明在网民规模扩大及结构分化的同时,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

    从产业顶层设计看,引导、调控、管理有机结合。一方面,有效规范视听行业传播秩序,集中实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另一方面,引领多区域视听智能化创新化发展。出台超高清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相继印发终端呈现标准、安全与监管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部署协同创新的任务目标。

    从创新中心和各类实验室、各类支撑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落地执行情况来看,2019年以来,智慧媒体制播应用重点实验室、5G高新视频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智慧监管重点实验室,为实现媒体内容的高效生产、有效传播和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同时,视听产业基地的建设在视听产业链中更具使命性意义。既是创设智能视听产业新模式的承载者,也是与区域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引领者,更是网络视听与数字先进技术策源地,智能视听产业优质原创作品的孵化领地。2019年8月,中国山东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正式揭牌。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第二批高新视频产品。2020年,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对外展示建设进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网络视听产业基地。2021年1月,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厦门)智能等视听产业基地批复与落地。

    推动区域智能视听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了智能视听产业链的全流程延伸与完善,释放区域品牌效应,成为建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有效动力源。

    融媒合作:跨界跨区域与全媒体矩阵

    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根据新时代中国媒体融合的战略转型要求,融媒合作发展不仅高度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助力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将创造更广阔的政用价值、民用价值及商用价值。

    基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感召力、新媒体的创造力,媒体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演绎。一方面,从形式融合到内容服务、平台搭建、用户终端、产业整合维度产生“化学反应”,走向深度融合。多元视听信息在移动终端多屏互通、跨屏流动,打破信息孤岛和媒体本身的局限性,连接了视听产业内容传播的多端口。另一方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品形态的跨界创新,融媒合作创造了“枢纽”场域,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谋求“再中心化”。在这一过程中,融媒合作找到社会价值与传播效应共振的弥合路径,在政务传播、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经济活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互联网平台与传统广电的融媒合作案例,观摩融媒发展现象,可以窥见融媒合作的细分特征。

    从融合类型来看

    融媒合作主体跨越媒体界限,实现传统广电与短视频、移动直播等视听新媒体之间的耦合,探索可视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媒体融合。人民视频基于人民日报社强大融媒资源,启动《人民战“疫”》国内首档疫情防控主题的网络直播节目,激发受众公共参与意识,深度挖掘UGC内容生产模式,在客户端、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上传海量视频作品,建构全生态链条和全生态体系。新华网推出“媒体创意工场”,“新华网客户端”持续创造爆款产品。光明网策划“我家的故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湖南广电以芒果TV为核心,主打“芒果模式”,围绕生态建设,延长全产业链,在微博、微信、抖音、网易、今日头条等,布局全媒体传播矩阵,自主拓展主流新媒体的运营管理与品牌建设。封面新闻建构了涵盖短视频、微纪录、Vlog、小视频、高清直播、VR直播、3D还原等全媒体产品矩阵,重点建设“智能编辑部”。荔枝新闻塑造“荔枝系”品牌效应,荔枝新闻、荔枝视频,荔枝云集成联动,以短视频、视频直播、H5传播等形式发布内容。     

    从融媒层级来看

    融媒体平台建设纵向串联打通,跨区域跨领域融合,拓展优秀融媒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从融媒合作模式来看,一类是媒介资源的内外整合型,一类是基于原有平台资源禀赋,进行自我垂直开拓型。围绕媒体融合目标展开应用性探索,形塑以报、刊、网、端、微、屏等多元载体的全媒体矩阵。

    从叙述视角来看

    由官方视角向平民视角转向,由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迁移,由专业媒体向社交媒体形塑,由传播观点向故事讲述转变,由“中国为主”延展“全球视野”,由受众增量思维向用户存量思维转换。

    从融合内容来看

    视频内容与电商深度融合,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二次元文化共情共鸣,助推融媒内容的社会化传播。头部卫视与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合作推出的晚会项目、在卫视和网络同频播出的案例是鲜活佐证。台网联动的融媒合作,共同提升了网生内容与传统卫视内容的影响力。

    内容升级:品质提升与形态拓展

    视听产业内容的制作、分发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建构了云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格局。正如彭兰教授在《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中提到,智能化技术正在进入内容行业,促使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等全面升级。智能化技术驱动视听内容垂直生产,助推了视听内容文本的专业化生产和艺术化生产。

    内容产出模式

    全媒体时代,不仅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专业内容服务平台、传统电视台、网络视听平台全员参与内容输出环节。抖音、快手、B站为代表的头部短视频平台向长视频进击,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直播领域视听平台跃入视听产业链的中心场域。视听产业总体呈现PGC+UGC+PUGC的内容产出模式。

    内容形态

    基于全场景分发模式的内容创新应用,多样化分支形态的叠加,也是视听内容升级的鲜活表征之一。特别是超高清视频、沉浸式视频、互动视频、VR/AR/MR视频等高新视听内容出新,D2C模式凸显。而内容形态的开拓契合了分圈分层分众的发展需求。

    短视频、直播+扶贫、节目+扶贫、产业+扶贫、电商直播等新节目模式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整体而言,竖屏剧、互动剧、沉浸式视频、Vlog等极大丰富了视听产业的内容形态。内容定位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视频长度由长视频向短、微视频转变,视频形式从横屏向竖屏转变。

    内容升级不仅指的是新内容产出模式和形态的不同,更因为技术的赋能给经典影视内容带来了新的生命。2019年以来,头部互联网视频平台开设高清专区,经典影视内容得以批量超高清修复,在大屏端同步上线极清4K专区,依据多元选定标准选取经典中的爆款IP,批量转为数码后采用超分辨率视频增强技术、AI技术,依托算力算法批量去噪、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去抖动、高帧率等,再现经典,重温用户的光影记忆。

    视听产业内容升级一方面表现在内容本身品质的多向度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多元主体的内容共创。集群协作的方式有助于持续供给用户精品优质内容,提升输出稳定、可控和流畅内容的能力,沉淀视听内容的美学质感。内容生产型用户参与内容创作是视听产业的发展常态,正在从全民共创走向全行业共创。

    数字体验: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全维度感知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为主流趋势,数字体验升级以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全维度感知为主要标志,或成为文化消费的新主流。

    一方面,超高清、AR、VR、M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演进,为人类的感官与智能终端的融合提供了诸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人类感官,打破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局限性,在交互中助力于人类能力的高层级进阶和跃升。另一方面,视频内容在多触点高帧率传输、贯穿创造性场景切换的同时,引导视听审美理念的重构。

    根据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在2020智能视听大会的主题分享,可以看到头部互联网视频平台在升级用户数字体验方面的不同倾向和选择。原创功能“奇观”,侧重于视听内容呈现的同时,以内容识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切口,识别视频内人物、背景音乐、台词知识等信息,增强用户观看体验的沉浸性和互动性。如一键识别《爱情公寓5》中诸葛大力的扮演者、《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小知识、《潮流合伙人》中的明星同款“边看边买”。在头部爆款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中国新说唱》中,设置“360°横竖屏观看”“子母屏-多视角观看模式”,为年轻受众移动端体验提供多样适配,引导用户与内容品质建立审美联系。

    5G和高清/超高清的应用实践,驱动用户消费升级,真实与虚拟缝合成可视化的多维世界。华为中国区视频产业发展总监任卿在2020智能视听大会解析了5G智能场景下的多视角超高清直播提升用户数字体验的案例。当一个屏幕上同时显示多个4K超高清视角,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看指挥家角度还是看钢琴角度。在游戏直播中,用户可以定义自己想看的内容。在体育比赛中,用户还可以选择将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或进行合影,在使用与满足中获得极致视觉体验。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场景泛在化、强交互型、沉浸化的数字体验。借助算法推荐、情感识别与用户画像的具体描摹,在这样一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社群互动、自创内容分享及不可替代的数字娱乐体验,对用户产生了强吸引力,让用户找到了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从而对平台、品牌,甚至是平台中的群体产生了情感依赖,形成固定浏览习惯。这种愉悦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激发用户在享受当下的同时,拥抱未来的数字生活。

    视听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与预判

    未来智能视听产业的发展,上下游产业链配合和互动是重要推动力,共同合作探索智能视听产业新的应用场景。整体而言,视听产业链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云集成、多点协同、互联化生产

    从视听产业的内容生产环节来看,在数字化环境下,随着智能检索、智能识别、语言处理、内容理解及智能生产的深入应用,未来视听产业将建构标准化、流程化、互联化的生产机制。实际上,随着直播带货、云综艺、云会议等视听内容的发展,云端协同式的生产已有初步探索。未来,传统视频内容如影剧综艺等的生产、分发、集成、播控,能够实现云端融合、端云协同,全球范围内的远程协同作业或成视听产业常规的运行模式。

    基于目前的大数据处理和AI建设,未来云集成多点协同生产视听作品,需要产业链上各个主体的广泛合作,以传输端、分发端和接收端的智能协作作为底层支撑,借助智能媒资的集成,智能网络资源调度传输,智能分发与运维,智能终端的智能接收、智能推荐,完成智能服务的联动闭环。

    尽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新鲜体验。但这些新场景和新技术目前仍面临一些实践问题,而技术升级最终也要回归内容美学。可以说,储备优质内容,多元化生产强黏性内容,仍是视听产业前行的根本动力。

    视觉化、体验化、自由化的数字体验

    正如尹鸿教授在《电影的技术美学:变与不变》中阐述,技术的发展有两大趋势:第一是超高清化,第二是沉浸式。在电影领域,VR、AR、MR等人工智能带来的仿真现实,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电影视觉呈现对实景依赖越来越少,需要虚拟空间最终合成。这对观影审美理念重构、电影美学形态都会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超高清化一定是大趋势,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从视听产业的承载终端来看,万物皆屏、多屏互联,甚至用户也成为“可散播的媒体”本身。随着视听行业的智能化演进,人们不禁预想,更加智慧的视听产业的未来样态会是怎样,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视听行业各方面要均衡发展》中提出的问题,超高清的下一代是什么?NHK称为“整体3D电视”,下一代电视对3D、AR/VR等的呈现,即自由视点视频。自由视点视频允许用户交互式控制视点,从任何3D位置生成动态场景的新视图,其计算机模拟视频的等效系统就是虚拟现实。焦点可由观看者控制而不再是导演,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观看者可以观察到独特的视角。说明在未来视听产业在分辨率更高、沉浸感更强、交互性更快的技术支撑下,或带给用户更加特别、更加自由的数字体验。

    全链路、全生态、全场景的智能视听

    无论是基本完成融媒进程、与不同平台跨界合作的中央级媒体,还是正在优化推进融媒合作的地市级媒体,或是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县级媒体融合,媒体转型过程中,未来视听产业边界将不断拓展,将会实现视听产业全生态链的智能化打通和链接。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媒体融合还是内容升级、数字体验的沉浸,可以清晰看到的是,视听产业所包含的多个业态并不能作为孤立业态存在,各个行业的相融共生,凝聚共识形塑全生态的价值圈。技术与文艺,传统与创新,小众与主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边界都在消融,未来传播有界也无界。在数字环境下,智能视听内容也会全场景式“在场”。

    以直播带货为代表,贯穿了电商经济、旅游社交、医疗健康、社会公益、教育体育、综艺影游、电子竞技、美食零售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视听产业或将全面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无缝参与和泛在化存在,不仅推动视听内容回归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也形塑了视听产业的价值增值空间。心之所向,皆素履以往,视听产业未来可期。       

    (作者司若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欣欣系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员,黄莺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  月       

技术赋能智能互联创新发展
智能视听行业正本清源的三个优先级
智能视听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
“十二时辰长安秀”探路智媒融合
智能视听: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业态新模式增长极
视听发展进入“2.0”:机遇和挑战并存
智能视听:万物皆语的信息播报
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
“数智化”视听媒体的内容再造与价值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