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数智化”视听媒体的内容再造与价值融合

顾亚奇 刘超一 《 新闻战线 》(

    摘要:人工智能使媒体业态沿着数字化、动态化、智能化的路径不断嬗变跃迁。视听文本的形态不断转变,既涵盖专业媒体生产的综艺节目、纪录片、影视剧等,也包括移动端以及机器智能生成的数据文本等。“数智化”与“全媒体”布局引发视听行业技术应用、内容生产及价值体系等多方位的变革。

    关键词:智能媒体     内容生产     价值体系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嵌入驱动、交互应用与深度融合,开启了全新的智媒时代。传媒变革的力度、频度、向度、效度日渐增强,也在不断加速构筑着视听传播的新平台。在智媒时代的全新语境下,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媒体,催生新兴媒体业态,呈现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的时代新特征。

    “数”指大数据重建联系,①以算法技术为核心的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精准建立用户与媒体产品之间的强联系。“智”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对媒体革新浪潮的引领,伴随智能化进入现代传媒内容生产、信息分发与互动反馈的各个环节,在OGC、UGC、PGC、MGC等不同主体生成的形态各异的视听文本(如网络综艺、短视频、直播秀等)中,价值传播的拟态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建。

    “数智化”与“全媒体”新布局

    对于视听产业而言,技术带来的冲击呈现整体性、系统性、革命性特征,视听传媒领域面临新一轮的再造与重构。当今的传媒领域绝不是传统媒体价值链天平上的简单延伸和补充,更不是一种发展到介质融合为止的形式或平台,而是对一切社会要素、市场要素的关联进行的整合。②这种整合性不仅使传统媒体时期的传播边界,因新技术造就的场景交叉而走向模糊,传者与受者、真实与虚拟、公域与私域、生产与消费,甚至人与机器之间的各类边界也开始渐次消融。③

    边界消融对传媒领域所产生的颠覆性变革是深刻的,行业格局的重塑以内部视听行业生产与组织革新、外部传播生态转向双重变革为典型表征。

    视听行业走向“数智化”新平台

    传统视听行业的内容生产主要遵循“采编-审核-分发”的运作模式,注重以生产端为导向的视听内容的制作传播,对用户端的需求分析不够,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的灵活性、智能化程度也明显不足。

    智能时代的来临,倒逼传统视听行业的内容生产组织架构主动革新。在新的视听内容生产方面,出现了以MGC即机器生产内容为代表的媒体生产新机制,数据算法精准抓取内容,人工智能机器人参与素材采编、录入,人机交互完成用户画像数字化分析,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与服务,5G+视听云服务、5G+云游戏、AI+视频应用等使视听节目多样化呈现。平台构建方面,传统视听媒体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积极搭建融媒体平台,采取一体化策采编发机制,组织架构扁平化,更显灵活性与智能性,积极呼应智媒时代的“数智化”发展。

    传播业态转向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全媒体布局

    得益于移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视听内容的生产不再受制于时空与技术,个体一跃成为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独立力量,媒体的主阵地由传统的电视端转向移动端为主的新空间。以移动端为载体的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成为自媒体的主场域。传统媒体则借助技术东风,捕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迅速转型发展,视听生产呈现明显的“视频转向”和“社交转向”。由电视电脑横向屏幕扩展至手机移动终端的竖向屏幕,竖屏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屏幕翻转90度,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叙事模式。④主流媒体入驻竖屏APP,开创性应用竖向视频,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渠道,实现多维度、多屏互动的传播效果。

    供给侧改革:再造内容生产新体系

    互联网技术赋权重塑整个传媒生态,万物皆媒意味着视听领域的竞争博弈不再是媒介的简单相加融合,而是推动供给侧改革,让视听行业重新回归内容这一核心。视频收看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与个性化服务,令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既有社会规则和行为模式的限制,寻求人们意料范围之外的更加高效、“优化”的方式,智媒技术的动态跟进与接纳能力,激发着视听行业内容体系的再造。⑤

    原创力:从追求“流量”回归优质内容

    在长视频三足鼎立、短视频两超多强、音频与直播奋勇直追的网络视听新格局下,视听节目需坚持以质为先,通过互动剧、Vlog等形态,提升平台内容的丰富度,助力视听行业多元化发展。优质内容依旧是视听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摆脱“流量”与“唯收视率”,回归对内容本身的打磨和推敲,以原创力赢得竞争主动权,已经成为视听行业的共识。

    纵观我国视听行业发展,从过去海外版权引进改造,到自制节目的“野蛮生长”,再到原创节目口碑效益并进反向输出海外,背后彰显的是中国视听行业原创力的不断提升。在原创综艺方面,文化教育类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以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底蕴,掀起了全民文化热潮。电视剧市场量降质升,精品剧成主流,《隐秘的角落》《大江大河》《棋魂》《三十而已》等剧市场反应良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以优质的原创内容、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与丰富的文化意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智媒时代的视听媒体回归理性,强化内容生产的创新性,真诚地与受众“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圈层化:以垂直深耕探索破圈破壁

    大数据和云计算为视听产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受众诉求的精专化与动态化,针对不同垂直人群的细分市场应运而生。此外,垂直深耕类视听节目强势崛起,圈层裂变效应也随之显现,成为视听领域新的产业增长点。网络视听媒体不断拓宽选题领域和视野,以优质内容构建立体式圈层,实现精细化运营。

    一方面,面对年轻用户,各大视听头部平台聚焦青年亚文化。如偶像养成类节目《青春有你》、音乐竞演类节目《乐队的夏天》、恋爱观察类节目《心动的信号》、明星带货类节目《潮流合伙人》、治愈系综艺《朋友请听好》等。另一方面,各大卫视在音乐、美食、传统文化、慢生活等领域全方位布局,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用年轻化的话语方式与观众建立联系。此外,像综艺《这就是灌篮》《声入人心》,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无证之罪》,纪录片《探世界》等优质内容版权发行并登陆多个海外平台,在破圈破壁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出海。

    情感性:从个体情绪走向人文关怀

    数智时代,个性化定制内容增强了用户与平台的黏性,沉浸式的内容服务推动着用户体验的优化,视听媒体如何从用户功能需求向情感需求进化,让机器智能更有温度,将成为视听产品创新的重要着力点。视听节目不仅满足公众的视听感官需求,更要关注人的价值,通过内容沉淀和互动式交流,激发受众情感共鸣。互联网社会中,情感不再是纯粹个体化的情绪体验,而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包含了诸多社会、文化、符号的元素的社会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内隐或外显的集体情感。⑥

    各大视听平台从乌托邦式构想和泛娱乐化向贴近时下热点和现实的方向转变,如职场社交、老龄化问题、婚恋关系、亲子教育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综艺题材。腾讯视频推出的观察类综艺《忘不了餐厅》,聚焦老年人认知障碍这一严肃话题,用轻松、温馨、治愈的方式感动和启示着受众。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给予现实关照,生活即使不尽如人意,我们依然要怀揣勇气与希望迎接挫折、病痛、死亡。网生纪录片《中国医生》《早餐中国》《人生一串》等都通过强共情的叙事方式,记录人间百态。具有现实表现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优质内容,依然是智媒时代满足人们多元化情感需求的必然选择。

    体验感: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叠合

    智能技术发展为视听艺术体验感的提升提供了支持,3D、4D、VR、AR等技术使视听艺术突破传统的二维界面向三维立体空间延伸,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双向叠合。3D、4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借助特殊的技术或设备获得逼真立体影像,如3D电影、裸眼3D影像、4D影院等。与其类似,VR以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环境,AR则以人机交互为基础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两者都强调技术与影像再现的融合,突出视听画面全景式、沉浸感、交互性的特点。

    例如,《国家宝藏》多次采用3D全息投影的技术,获得3D幻影的立体效果,具有强烈的纵深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VR影像的作品《不思异:重叠空间》,在分辨率、后期、声音处理等方面采取了特殊技术,开创性地将传统影视IP带入全新VR领域,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360度沉浸式空间,带领观众走入影像世界。

    视听新环境的技术反思与价值重建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为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的塑造创造了便利条件,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为新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量。⑦我们应当认识到,智能媒体建构的视听传播新环境在价值生态建设方面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场域,也可能带来伦理失范等问题。

    新技术的隐忧与现实挑战

    传媒活动的本质是蕴含着复杂意识形态的社会活动,任何具有变革性的新技术都必然带来深刻的社会影响。智媒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与技术之争,在技术变革改写传媒格局的同时,伦理价值也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

    媒介强调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塑造着人及其外部环境。智能技术运用选择的背后蕴含着主体价值判断,智媒化引申而来的人的数字化、符号化,可能导致社会角色一定程度的紊乱以及身份危机,由此带来个人利益与公共价值冲突,用户的隐私安全与信息保护等道德规范与法律问题,因此推进人机协同理念、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数字技术带来新奇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价值标准面临失衡、失范的问题。如沉浸式视觉文化消费影响了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致瘾”机制影响了用户的主体意识与思维能力,“流量经济”加剧了网络视听平台的泛娱乐化倾向,而算法推荐虽实现了用户的精准对接,但可能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引发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等。

    泛媒介化对主流价值传播形成了冲击,网络视听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交网络化的“虫洞效应”,多元碎片化的信息内容,网络舆情的泛娱乐化都可能导致公众滑向价值个体主义、虚无主义的陷阱。面对新一轮的行业发展困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需要找准各自发力点,重塑数字社会的信任。

    从平台竞争走向价值融合

    媒介迭代伴随着价值再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平台之争走向内容和服务的竞争,但这种竞争的实质在于传统媒体的强化凝聚力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之间的冲突。⑧网络视听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选择,受众通过评论和分享功能介入文本创作,成为接受美学意义上的创造者。传统主流媒体唯有不断创新话语方式与传播语态,用有效的叙事方式和互动模式赢得公众。

    近年来,央视频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富有成效。《主播说联播》采用竖屏短视频的形式,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时事,传递主流声音;文化类节目《一起上书房》聚焦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以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与网友互动,通过Vlog记录助学过程。

    网络视听平台凭借强社交属性成为大众参与度最高的新空间,但在实际运营中,片面追求快餐式消费和爆米花休闲的短时效应难以长久维系,只有将与受众的关系从“迎合”转变为“引导”,将内容生产建立在社会责任之上,才能确立健康发展的根本。网络传播平台虽然带有先天的商业属性,但只有寻找到“国家主流意识”和“个体亚文化取向”的契合点,坚守主流价值取向才能实现更长足的发展。⑨

    目前,各大头部平台自制网剧和综艺在价值取向方面与电视媒体逐渐趋于一致,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平台融合最终要在价值生产上实现融合,文化的力量和现实的温度是媒体健康发展的不二路径。

    智媒时代的视听艺术生产与传播仍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用带有时代符号的现实主义作品和富有价值内涵的内容精品呼应大众需求。智能技术“为我所用”,传播平台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发展,为主流价值链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才能实现“科技赋能+人本逻辑”的协同互通,迈入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新传播时代,参与价值体系再生产、再创造,以健康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共同营建文化新景观。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视听艺术传播与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顾亚奇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超一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生)

    责任编辑:王  月

    注释:

    ①郑伟:《媒体融合的“数”与“智”》,《传媒评论》2020年第10期。

    ②范以锦、李丽贤:《智媒时代内容生产对媒体商业模式构建研究》,《中国编辑》2020年第11期。

    ③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期。

    ④史安斌、王沛楠:《2019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五大热点话题的全球访谈》,《新闻记者》2019年第2期。

    ⑤龙耘、袁肖琨:《智媒时代的主流价值引领:内涵、挑战及策略》,《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2期。

    ⑥黄雨水、赵小波:《论AI时代电影的情感营销》,《当代电影》2020年第12期。

    ⑦方正、叶海涛:《智媒时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三点思索》,《理论探索》2020年第2期。

    ⑧李跃森:《2019年电视剧、网络剧发展趋势探析》,《当代电视》2020年第2期。

    ⑨杨雪、刘娜、陆地:《破圈与破壁:中国网络视频精品发展新动向》,《传媒》2020年第22期。

技术赋能智能互联创新发展
智能视听行业正本清源的三个优先级
智能视听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
“十二时辰长安秀”探路智媒融合
智能视听: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业态新模式增长极
视听发展进入“2.0”:机遇和挑战并存
智能视听:万物皆语的信息播报
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
“数智化”视听媒体的内容再造与价值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