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探寻重大主题报道融合之道

——《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是怎样诞生的

彭 卓 熊 琦 《 新闻战线 》(

    摘要:在同题作文中,如何在内容融合、服务用户等方面体现创新?一串神秘数字,掀起了给祖国打call的互动潮,call出一个全网爆款。《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之所以成为“重大题材的全新探索”,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就在于从情感高度、思想高度、政治高度上寻找契合点和突破点,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精益求精地讲故事。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    融合创新    运营   互动

    11月,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融合创新奖项特别奖被新华社的一组“数字”摘得——《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在诸多同题作文中,它为何能获奖?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如何在内容融合、服务用户等方面体现融合创新?

    一曲老歌的“新生”

    好故事从笨办法中来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回望风雨历程,面对70年浩瀚如烟的历史过往,犹如置身在一座珍宝遍地的博物馆,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无数令人动容的英雄,到底该从哪里开始,又该如何描绘?

    为免挂一漏万,主创团队从最简单却也是最必要的“笨办法”入手:分时代、分年、分月梳理重要的人、事、物,还有一些重要地点等,从1921年建党开始,政治、经济、文体……通过官方发布、网络查询等多渠道,将一张历史线性大事件的思维导图建立起来。有了这样一张导图,主创团队才敢于思考,而这个基础工作的“笨办法”也为后期脚本中故事的不断增加、删减、替代等提供了充足的“基础物料”。

    既有时代印记,又有“陌生感”

    之后,初步拟出了几个方案,有的角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几代人圆梦、追梦的历程;有的选取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故事,将他们比喻为天空中闪亮的繁星;有的将“母亲”作为祖国的意象化表达,希望从母亲视角讲述家国故事;有的将建设者作为新中国“大家”的一分子,讲述他们出门舍身忘死守卫家、最终回到家的故事;还有的将新中国的生日作为主线,串联各个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日梦想汇聚成中国梦……但全片的精神内核似乎还没有找到。

    5月17日,新华社社长何平第一次与主创团队见面讨论。大致汇报了几个方案方向之后,何平同志点拨大家:要通过70年的宏大主题,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几个问题。不是一般地做历史人物、先进典型,拼凑一些内容。人物必须能代表时代、有时代的鲜明烙印,故事必须有鲜明的时代标识才行。

    他说,打捞历史钩沉,首先要在高处俯瞰,先看森林再看树木。可以用三个“心”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即初心、民心、信心。初心表达一个先进的政党如何领导人民奋斗;民心讲共产党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信心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

    何社长的话解开了主创团队的“疙瘩”。经过讨论,目光聚焦到了“过生日”这个角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日,应该是国的生日,可寻找不同时代的特殊历史“生日”场景,并进行串联。重温70年历程,回顾那些历史记忆,不仅是去挖掘人物与故事,而是对当下乃至未来的问题寻找答案。脚本最核心的那个精神内核,终于建立起来。

    会后,大家按照将70年分成几个部分,各自去寻找那个时间点内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日、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等,试图寻找历史的巧合。这又是一次必须经历的“笨办法”,攒下了数万字的材料。

    雏形初现,一曲勾连

    关于时间节点的材料搜集完后,主创团队拿出了脚本的雏形。讨论时,团队成员都觉得片子最重要的两个意象一个是“新”,另一个是“生”,于是暂定片名为《新·生》。在这一版本的脚本里,主创团队把“生”的意象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挖掘。

    在前期收集的近百个故事中,团队初步选定了“9·3”胜利日大阅兵中老兵方阵的老红军余新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新中国“万婴之母”林巧稚、“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贾正娇等十来个人物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有鲜明时代烙印,对普通观众又有一定陌生感。

    “珠玉”已现,“红线”何来?如此大的历史跨度,这么多故事,怎样串联成章?“要用新的办法,不要用老的套路。”其间何平社长在座谈时,又提到了《父亲·我们·时代》中使用红色画框的巧妙串线。他的这个“提醒”,让正在做准备去采访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的创作团队灵光一现,可以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谱成为与红色相框作用相同的串线连接本片!

    所有人的思路一下打开了。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还要回答新中国新在哪里,其实这首歌的歌词里基本都提到了,从思想内涵本身出发,用这首歌来串联,来回答。曲谱—歌词—五线谱—音符……一系列头脑风暴的元素瞬间在脑海完成,核心的视觉符号出现,又一大难题解决了。

    融会贯通,可视创作

    在文字脚本和曲谱创意基本确立后,团队开始集中进行第二阶段的可视化创作。把每一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画面呈现有机融合起来,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团队不仅挖掘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还通过对这首歌的剖析和演绎,主创人员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这首歌所表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于是,主创团队确定用曹红雯重新演奏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来串脚本里的每个故事,将曲谱设计成为贯通全片的视觉线索。

    钢琴演奏,曲谱出现,开篇故事是董振堂将军在长征期间为生一个孩子打了一场仗,主创团队设计把曲谱沙盘化,让红军战士抬着担架进入曲谱,使观众更好地穿越到战争年代。这一手法贯穿全片,在后面的红船驶入曲谱,原子弹在曲谱上爆炸中都有一以贯之的设计,保证画面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几个镜头看似简单,实际制作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曲谱的位置、人物的透视、影调关系等都是影响画面的因素。而且主创团队“野心”更大,在曲谱出现的每一个画面里,并不是随便选择一个角度。一段五线谱,每一个故事都与出现的曲谱歌词一一对应……

    特效画面不在于多,而在精,在设计中只在最合适恰当的位置出现特效,以便更好地诠释故事内容,而不是用炫技的手段去讲故事,影响实拍本身的真实情感。

    幕后故事

    2019年8月初,历经多次讨论修改后,主创团队终于确定了故事脚本,进入了视觉创作的执行阶段。主创团队决定要坚持发挥新华社采访特长,回归纪录的本质,真实而质朴地去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后跨越的近百年岁月里的故事。

    8月19日,摄制组正式启程,集结成都。

    8月20日,汶川映秀,正式开机!    

    当日午夜,一声惊雷惊醒了好几位摄制组成员,一场巨大考验突如其来。清晨,有组员说自己手机突然故障,无法上网……一个接一个,主创团队发现所有手机都无法上网和拨号了。艰难地和总社取得联系后,主创团队得知昨夜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映秀镇的通信基站被冲毁,高速公路也受到了影响,部分道路塌方,主创团队可能被困住了。

    更重要的是,主创团队拍摄所需要的滑轨、摇臂、灯光等大型设备都是由成都的器材租赁公司当天开车运过来。器材过不来,摄影师吴剑咬咬牙,给自己裹上护腰,给摄影机架上了稳定器,硬扛着这个几十斤重的“大家伙”开始手持拍摄……仅仅用了两个多小时,主创团队竟然完成了在映秀所有的任务。

    川藏公路的怒江大桥是拍摄计划中的第二段,也是最难一段。8月21日,主创团队从成都起飞,降落在昌都邦达机场。这里海拔4300多米,是全国海拔第二高的机场,机场上的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50%。几乎每一位组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严重的组员甚至晚上需要插着氧气管才能入眠。

    怒江大桥一段地势陡峭,桥墩前是一个接近60度的土坡,乱石散落,坡下就是滚滚的怒江,局促的地形让拍摄变得非常困难。摄影组小心地在斜坡上架设机位,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构图的极限。每一次变换角度,挪动机位,都让人屏住呼吸;航拍的飞机在狭窄的河谷中穿越,被河谷中突如其来的阵风吹得失控;稍不留神,道具组的一台对讲机失手掉落,就坡滚下,摔在险滩上……

    海外方面,新西兰拍摄的经验为法国前方的拍摄提供了宝贵借鉴。巴黎分社通过极富诚意的多次沟通,最终打动了埃莱娜(居里夫人外孙女),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也是法国居里家族的后人、这位92岁的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第一次同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意义非凡。

    9月4日,大摄制组的拍摄杀青。

    后期制作期间,团队也有过种种纠结,比如,董乃煌的河北口音略重,担心观众一时听不懂,影响效果;余新元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其他人不在同一个节拍,音效稍显杂乱;带头敬礼的武警排长一口四川话旁白总让人有些出戏……

    主创团队也曾考虑过是否用重新配音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最终主创团队还是保留了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原声。

    因为真实虽然不完美,却最有力量。

    跟许多同行的同类短片相比,主创团队“自找苦吃”的地方太多,例如,没有选择影棚搭景而是大量实地拍摄,没有专业演员出演而是全部真人采访,等等。这都带来了大量的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了摄制难度,可能导致全片的失败。但这些“土办法”最终收获的是不少动人的“果实”。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正是这些人物身上最质朴的情感和精神,让这部微纪录片充满如此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让主创团队不再纠结于镜头的完美与否,而是将不完美的真实留给了观众。

    一串神秘数字call出的全网爆款

    酒香也怕巷子深。融合时代,缺少适合的包装和有力的推广,再好的产品也难成为爆款,更别说造就经典、树立标杆了。这次的产品主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包装上自然不能太“皮”。但在新媒体端口发布,又得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所以角度必须巧妙,手法必须新颖。

    能不能把这些故事的前因后果拎出来,设置成问答题制造悬念?“这首歌为谁而作”“一场特殊的战斗为谁打响”“这座桥墩为谁而立”“为什么再远也要归来”……设问四连发,并结合海报形态做设计尝试,确实有了一点儿卖关子的味道。但是这些故事只能组合出动,单品并不足以给制造记忆点提供集中而强劲的爆发力。 

    作为全片的核心线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否有空间呢?从决定用这首歌作为主音乐的那一刻起,主创团队就跟着哼唱过无数遍。“哆嗦啦啦嗦啦哆哆啦哆唻……”哼旋律渐渐变成了唱简谱。这简谱写下来,不正好是一串数字吗?数字可以设置成一串密码!对,这就是让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密码,就是打开“新中国”大门的密码! 

    再仔细一数,15665611612,刚好11位!什么数字组合是11位?手机号码!再一查,联通就有156号段,所属地是安徽淮北。这串数字完全可以做一个互动:给祖国打call! 

    这个号码有主吗?主创团队先试着拨通了这个号码,发现这个号码的机主一个多月前刚刚换号注销,号码次日就将由联通回收。团队紧急联动分社协调当地联通,让号码暂时收归主创团队手中,并在随后的操作中提供技术支持。

    接下来,就是赋予这个电话号码一份独有的生命力:互动。“哆嗦啦啦嗦啦哆哆啦哆唻……聪明的你,是否已经解开这段数字的秘密?这段熟悉的旋律,有没有带给你惊喜和感动?与主创团队一起,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祝福吧!”一段神秘彩铃有条不紊地上线了,一个原本平平无奇的电话号码,顿时成了全国人民疯狂打call的对象。 

    作品好是一码事,在流量被各大互联网公司分流把控的情势下,如不进行矩阵式推广,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传播狂潮形成的前提,是要让尽可能多的受众看到作品。我们自信这部微纪录诚意满满、质量绝佳,定能打动受众,因此运营推广才更需要及时、高效地跟进,趁同类型的产品还没有扎堆挤占国庆档期时率先出手,牢牢把握住核心流量资源。

    微博作为重要传播阵地,有效运营和推广非常重要。此次正片在微博上发布后,最终总阅读量达1.2亿次,观看量3500多万,转评赞相加将近100万条,创下了新华视点微博号单条微博传播量的新纪录。为何如此?一方面是产品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官微”与“流量”之间加强互动,形成了叠加效应,拓宽了传播范围。

    利用好正能量明星的流量优势,可在传播上起到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当前,明星艺人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巨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官方媒体,他们的微博转发量几乎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关注他们的粉丝多是“90后”“00后”,也恰好是我们宣传的重要对象。如何利用这些“流量王”帮助我们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在和经纪公司对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希望和主流媒体同屏互动,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另外,为祖国庆生的主题符合这段时期的宣传基调,他们乐意顺势而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在微博上,各大经纪公司旗下的当红艺人一波接一波地转起了新华视点微博相关内容,越来越多的微博大V也主动加入,纷纷转发留言推荐……

    一时间,这波被人称作“神来之笔”的操作成为国庆前后网络最大热门话题之一,亿万网友在被微纪录片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新鲜的互动体验。

    结  语

    9月26日,一篇标题为《15665611612》的推送在新华社微信公号发布。刚刚发送完毕,阅读量就突破60万,点赞留言近万。据保管该号码所属手机的同志反馈,从文章发出,手机振动就没停下来过,还收到了很多打不进电话的网友发来的短信,留言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9月27日,正片上线,一篇似曾相识的《15665,611612!》出现了。乍看之下,还是那串数字,但多出来的逗号和感叹号其实对应并强调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承载核心主题的歌词,也就是对预告进行了完全解密。    

    微信的留言区,微博的评论区、转发区,天南海北的朋友圈……到处都是被这个片子打动的网友。这既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用心之作,也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核心地位的用情之作。

    从5月9日第一次脚本策划会到9月27日片子上线,140多天的孕育,有焦灼有豁然,有血泪有激动,有困顿有明朗,最终万流归海,成片一部,再回首,感慨万千,感激万千,感动万千。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这个片子之所以能够做到成为“重大题材的全新探索”,“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感、有品质”,“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就在于从情感高度、思想高度、政治高度上寻找契合点和突破点,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精益求精地把故事讲好,讲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作者彭卓系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熊琦系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用极致精神打造新媒体“燃视频”
探寻重大主题报道融合之道
突破“边界”——谈融媒体时代的变通和触达
数据新闻融合创新,奏响中国发展主旋律
深挖“洞” 挖新“洞”
在创新中履行新媒体社会责任
完善网上“民生服务链” 画出更大公益“同心圆”
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俯下身子真扶贫”
深度融合打造问政品牌 助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融媒时代,用最恰切的形式讲故事